證監會發布《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報告》,指出問題與不足,并提出2008年-2020年的發展戰略措施
【《財經》網專稿/記者 喬曉會】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1月24日在《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報告》發布會上表示,資本市場的改革發展,要尊重市場規律,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注重培育和發揮市場機制。
尚福林強調,要把基礎性制度建設,切切實實放到戰略性高度;要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和“統籌兼顧”,注重協調推進各項工作;注重改革的力度、發展速度和市場可承受程度的協調統一;要注重加強法制建設和執法,為開展各項工作提供堅實保障。
尚福林還強調,應采取有效措施,推動資本市場持續健康發展:一是堅持加強市場的基礎性制度建設,完善市場結構和資本約束機制;二是建立健全市場化運行機制,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三是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多渠道吸引各類長期資金投資于資本市場,豐富產品和市場體系,滿足處于不同階段、不同類型的企業和投資者的投融資需求;四是促進上市公司健康發展,促進證券期貨機構公平和有效競爭格局的形成,提升市場參與主體的競爭力;五是完善法律體系,加大執法力度,加強監管隊伍建設,提高監管效率;六是穩步推進對外開放,加強國際合作;七是推進資本市場文化建設,加強投資者教育,建設健康的股權文化和誠信環境。
24日發布的《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報告》全文6萬余字,撰寫歷時兩年。報告全文分為四章,梳理了近年資本市場的重大政策和改革措施,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對資本市場發展進行了戰略規劃和展望。
報告指出了中國資本市場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資本市場整體規模偏小,直接融資比例較低,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的比例失衡。
——發行體制市場化改革有待深化,交易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交易成本較高,登記結算的法規制度和風險管理體系有待完善。
——中國股票市場上績優大盤藍籌股仍然偏少,大批非公有制企業快速成長,其中有大量創新能力較強、生產效率較高的企業,但目前這一企業群體在中國上市公司構成中的比例過低。公司治理水平有待提高。市場化篩選機制有待完善。
——證券公司綜合競爭力較弱整體規模偏小,盈利模式同質,行業集中度不足,證券公司治理結構和內部控制機制不完善,整體創新能力不足。
——投資者結構不合理,機構投資者規模偏小,發展不平衡。個人投資者尤其是中小個人投資者比例偏高,機構投資者整體規模偏小,證券投資基金產品不夠豐富、業務創新不足,保險公司、社保基金、企業年金等其他類型機構投資者參與不足,各種類型的集合型投資計劃監管規則不統一,非公募型投資基金發展不規范。
——法律、誠信環境有待完善,監管有效性和執法效率有待提高。
報告提出了2008年-2020年資本市場發展的戰略措施:
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完善法律和監管體系,建設公正、透明、高效的市場;大力推進多層次股票市場體系建設,滿足多元化的投融資需求;推動債券市場的市場化改革,加快債券市場的發展;積極穩妥地發展期貨及衍生品市場;促進上市公司健康發展;促進公平和有效競爭格局的形成,建設有國際競爭力的證券期貨業;穩步推進對外開放,建設有國際競爭力的資本市場;推進資本市場文化建設,營造有利于資本市場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加強投資者教育,建設健康的股權文化和誠信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