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石化報 2008-01-09
記者 鄭 虹 牟宗艷
他曾是留美學子,沖破重重阻力,投身新中國建設。
他“半路出家”,卻引領中國煉油催化事業從一窮二白到躋身國際先進。
他耄耋之年,仍為國奉獻,活躍在科研開發第一線。
滄海桑田50載,我國石油煉制和石油化工技術的創新史,就是以他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奮斗史。
他就是我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人、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新的先行者、綠色化學的開拓者,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閔恩澤。
從胸懷理想到科學報國
2008年1月8日,北京人民大會堂。在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領獎臺上,閔恩澤面帶微笑,平靜而泰然:“把自己的一生與國家的建設、人民的需要結合,是我最大的幸福?!?/FONT>
回想半個多世紀前,他留學美國,在肯塔基州阿希蘭德煉油廠,見到黑乎乎的原油變成清亮透明的汽油時,驚奇、激動不已,希冀祖國也有先進的煉油廠。這種強烈的愿望和責任感注定了他將與石油結下不解之緣。
身處異鄉,閔恩澤無時無刻不思念著祖國。當看到中國同胞在國外受到不公正待遇時,他感受到祖國的強大才是海外游子的堅強后盾,這更加深了返回祖國、投身新中國建設的強烈愿望。
經過8年遠行,1955年,滿懷赤子深情的閔恩澤,帶著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博士學位,毅然放棄美國芝加哥納爾科化學公司高級工程師的職位和優越條件,沖破美國當局對中國留學生歸國的重重阻撓,尋找機會繞道香港,輾轉返回了他日夜眷戀的祖國首都。
此時的祖國,百廢待興,百業待舉。
全國只有3座10萬噸的“小茶壺”煉油廠,主要依賴喝“洋油”,西方的禁運又使國內油品缺口極大。而催化劑,這種石油煉制的“芯片”,幾乎全部從蘇聯進口。
沒有催化劑,便煉不了油。抱著建設新中國的強烈愿望,從未學過催化的閔恩澤,急國家所急,毅然挑起了研制催化劑的重任。
憑著一股干勁和闖勁,靠著幾間舊工棚、幾件舊設備,閔恩澤自力更生,艱難創業。僅僅幾個月,就建立起第一套磷酸硅藻土疊合催化劑的制備和評價裝置。
為了用好每一滴油
1959年,蘇聯援建的100萬噸/年蘭州煉油廠建成投產,其中有一套生產航空汽油的移動床催化劑裝置急需小球硅鋁裂化催化劑。時任石油部部長的余秋里“把研制催化劑的重擔,交給了石油科學研究院從美國回來不久的閔恩澤同志”。
1960年,中蘇關系緊張,蘇聯逐步減少以致最后停止了對中國的催化劑供應,直接威脅到我國航空汽油的生產,中國的飛機即將面臨飛不起來的危急局面,形勢十分嚴峻。
閔恩澤深知責任重大,他沒有退縮,吃在車間,睡在辦公室,一心埋頭搞攻關。為解決干燥帶升溫膨脹發生的掉帶事故,他帶領工人打著手電,冒著高溫蒸汽,鉆進干燥箱,苦戰三天三夜。為解決膠球大量破碎的技術難題,他組織一次又一次試驗,失敗一次分析一次,再失敗再分析……終于,膠球破裂的難題成功解決,完整率達到92%以上,超過進口催化劑小球完整率86%的水平!
此時,離催化劑庫存告罄僅有兩個月時間。催化劑供應及時得到了保證,中央領導人和石油部領導的心,就像一塊石頭落了地!
隨后,大慶油田開發,帶來了石油工業的新希望。人們歡呼雀躍,中國終于結束了“貧油”的歷史!
而難題,再一次橫在面前。
為了把原油“吃干榨盡”,石油部決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建250萬噸/年的煉油廠,采用世界上最先進的流化催化裂化工藝將重油轉化為汽油、柴油和液化氣。這種工藝必須要使用微球硅鋁裂化催化劑,而其制造技術為美國所壟斷。
只好自主研制!重任再一次落到閔恩澤肩上。
閔恩澤清楚地記得,那一年春節,石油部聚餐,余秋里在餐桌上說:“老閔,你一年之后把催化劑交出來。”聚餐會上氣氛熱烈,別人都向余秋里祝酒保證完成任務,而閔恩澤卻悶坐在一邊,不敢祝酒。幾天后,陳毅副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設宴招待科技工作者,閔恩澤跟余秋里坐一桌,他向余秋里說了句話:“微球催化劑工廠一年之后開始設計?!?/FONT>
這句話,是閔恩澤憑著高度責任感,深思熟慮后立下的軍令狀。
刻不容緩。他頂著重重壓力,背水一戰,果斷選擇非常規的方法,確定了一條研發周期短、技術把握大、符合國情的技術制造路線。
從實驗室研制到催化劑廠建成,僅用了5年的時間。
1965年,年產量8000噸微球硅鋁裂化催化劑廠建成投產。中國成為除美國、荷蘭外又一個掌握這項技術的國家。
迎頭趕上,跨越發展
十年浩劫,國際煉油催化劑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而國內科研幾近停滯,煉油催化技術更是遠遠落后。
閔恩澤痛惜不已。落后不怕,怕的是落后而不思進?。∷迪聸Q心,一定要在短時間內讓我國的煉油催化產品趕上和超過世界水平。
他提出今后煉油催化劑科研任務要按“一趕二超三創新”來部署,不僅要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更重要的是根據我國現有資源的特點和實際生產的需要,去發展自己的新型催化劑。
1978年,科學的春天到來了。這一年,閔恩澤獲得了“在我國科學技術工作中作出重大貢獻的先進工作者”稱號,他熱血沸騰,激情澎湃地引用他十分喜愛的詩句來表達心聲:“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閔恩澤斗志昂揚,步伐堅定。
在他的工作日程表上,根本沒有8小時工作的界線。他放棄了節假日休息,放棄一切參觀、游覽和文娛活動,忙著統籌科研任務,研究科研題目,討論技術路線,制定研制方案。他收集和閱讀大量的文獻資料,摘錄資料卡片、綜合催化劑專利摘要。他還是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副主任,社會活動很多,每次外出,他都要帶上一堆沒有處理完的文件材料和參考書籍,利用乘車時間和工作空隙進行處理。
汗水澆灌出嬌艷的“科技之花”,閔恩澤和他帶領的科技團隊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戰果:
——指導開發成功Y型分子篩,至今仍是各種催化裂化催化劑的活性組元。
——開發成功半合成催化裂化催化劑制造工藝,至今催化劑廠仍普遍采用。
——開發成功的渣油裂化催化劑,支撐我國催化裂化每年加工3600萬噸渣油,規模居世界第一,每年經濟效益達百億元以上。
——對長嶺催化劑廠加氫催化劑車間全面改造,催化劑質量和制造方法由20世紀40年代的水平一步跨越至70年代的國際先進水平。
這一時期,閔恩澤又陸續研發了幾代十多個系列的催化劑,支撐煉油工業快速發展。其中部分煉油催化劑已經跨出國門、走向世界。
閔恩澤,因其卓越的貢獻,被中外科技界公認為我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