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于培偉
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這是新的發展階段對外開放的總要求。開放型經濟可以從兩種涵義上理解。從形態上看,開放型經濟是指存在對外貿易的經濟,現代的開放型經濟不僅指貿易自由化,還包括資本、勞務和人員的自由流動,在此意義上,開放型經濟是相對于封閉型經濟而言的。從體制上看,開放型經濟是指一種經濟制度與外部世界聯系的傾向,那些能從制度上充分發揮市場基礎性作用、政府較少干預對外經濟聯系活動的經濟體即為開放型經濟。
開放型經濟是外向型經濟的深化,是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更高階段。外向型經濟以出口導向為主,總體上是一種政策性開放;而開放型經濟則以降低關稅非關稅壁壘、提高資本自由流動程度為主,是一種制度性開放。一國經濟的開放程度除與該國的資源稟賦、國家大小有關外,最關鍵是其經濟制度的性質。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對外貿易額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資本流出入量、企業跨國經營情況等是主要衡量指標。一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越高,越接近于開放型經濟。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發展開放型經濟是世界各國的主流選擇。
建立和完善什么樣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十七大報告用“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這十二個字定位開放型經濟體系,內涵豐富,意蘊深刻,回答了完善什么樣的開放型經濟體系的問題。
——內外聯動是方向。我國對外開放正在進入商品和要素雙向流動的新階段,內外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經濟利益互相交織。實現內外聯動必須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統籌國內產業發展和國際產業分工,統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參與制訂國際經貿規則,善于運用我國綜合優勢,拓展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提供持久可靠的資源保障;必須統籌內外貿政策,將內貿延伸到國際市場,把外經貿深入到國內產業和國內市場,推動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還必須把對外開放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結合起來,尤其要在需求結構上實現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互利共贏是原則。只有堅持互利共贏,才能既實現我國發展戰略目標又展現我國和平發展的良好國際形象。只有堅持相互合作、優勢互補,才能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均衡普惠共贏的方向發展。要堅定不移地維護和爭取我國的正當權益,妥善處理同其他國家的利益關系,顧及別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合理利益。注重加強互利合作和共同開發,努力擴大同各方利益的匯合點。
——安全高效是要求。對外開放越擴大,國家經濟安全的內涵就越豐富,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和經貿利益的要求越高,防范國際國內因素交互作用產生的經貿安全的任務越重。適應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要求,必須建立統籌內外經濟的調控和應對機制,始終牢牢掌握對外開放的主動權,善于在國內國際形勢的聯系中把握發展方向,在國內國際條件相互轉化中用好發展機遇,在國內國際資源優勢互補中創造發展條件。要健全產業安全機制,完善國際金融風險防范機制,構建能源資源穩定供應體系,保護我國海外資產和人員安全,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的綜合效益。
“實現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的指向是什么
十七大報告提出要“深化沿海開放,加快內地開放,提升沿邊開放,實現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
筆者以為,深化沿海開放是指要推動沿海地區對外開放的轉型升級,提升參與全球分工和競爭的層次,促進沿海地區從國際加工裝配基地向自主性先進制造基地轉變,從制造中心向制造研發中心、服務貿易中心、物流中心轉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發展后勁。
加快內地開放是指要進一步改善和優化投資環境,拓展招商引資渠道,規范市場秩序,發揮中西部地區資源、產業、勞動力等優勢,提高其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的能力。
提升沿邊開放是指沿邊地區要加強與周邊國家的貿易、對外投資和資源開發,擴大在基礎設施、物流、信息資源和技術等領域的合作。要與周邊國家協力共同構建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國際走廊和國際經濟合作帶。要制定有利于沿邊開放的新的稅收、邊境貿易、邊境自由貿易區、經濟合作區、國際物流合作區政策等。推廣在邊貿和邊境旅游中用人民幣結算和流通,鼓勵國內企業用人民幣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直接投資,允許周邊國家和地區用人民幣收入清償對我負債。
為何提出利用外資方式、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的兩個“創新”
十七大報告提出的這兩個“創新”,是在我國已連續16年位列發展中國家吸收外資首位,正在成長為新興對外投資大國的基礎上,對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
資本的國際流動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的產物。商品和服務國際流動形成了世界市場,而國際資本流動形成了世界生產,從而使生產方式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資本的國際流動能極大促進生產要素跨國界優化組合,使生產要素在更高水平上得以配置。從國際看,間接投資已超過直接投資成為資本流動的主導形式,特別是并購已成為當前跨國投資的新形式。
創新利用外資方式是提高我國開放型經濟水平的迫切需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利用外資主要采取綠地投資方式,間接投資僅占外資總額的30%左右。當前我國利用外資的內外部條件發生了質的變化,現有引資方式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目前應著眼于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完善并購環境、繼續優化軟硬件環境建設、提高我國承接國際服務外包的水平、有效利用境外資本市場等方面。
我國已進入對外投資快速增長的新階段,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意義重大。長期以來,我國對外投資方式多以國際工程承包、勞務合作為主,已無法滿足對外投資進一步發展的要求。“十一五”期間,我國人均國民收入正處在超過2000美元的階段。從國際經驗看,在這樣一個階段,對外投資將大幅上升,資金凈流入額增長開始下降。從宏觀經濟環境看,我國國內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直接推動企業投資海外,企業對外投資積極性明顯提高,近年國際貿易爭端頻發,也使從出口轉向對外投資成為一些企業的現實選擇。
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是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重要路徑。一是可開展跨國并購,有效提高企業在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的國際化經營水平;二是可積極開展國際能源資源互利合作,推動在資源富集地區進行能源資源開發、農業項目綜合開發和遠洋漁業資源開發,建立多元穩定可靠的能源資源供應保障;三是可開展境外加工貿易,規避貿易壁壘,帶動相關產品的出口;四是可有序推動對外間接投資。
如何“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筆者理解,優勢是一地相對于另一地而言的,對不同地區、不同產業和不同市場主體來說,關鍵要學會以更加廣闊的視野審視內外環境變化,客觀認識自己,冷靜分析原有優勢的消長關系,在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中把握主動。
抓機遇必須具有優勢。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下形成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就是要不斷完善我國市場開放法律體系,實現政府管理行為的法制化,這是形成新優勢的體制條件。用世貿組織規則和國際標準管理輸出商品質量、國際技術轉讓的合同簽訂、對外投資的資本運作、海外企業的資產評估及信用評級等,這是形成新優勢的前提。提升我國傳統產業水平,加快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技術升級,發揮后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這是形成新優勢的基礎。增強我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鼓勵我國企業堅持技術創新,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這是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的關鍵。
著眼于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著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培育和構筑新階段我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至少應聚焦在三個根本性的方面。
——人力資源優勢,這是發展開放型經濟的根本支撐。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勞動力等要素價格將不斷上升,單純依靠廉價資源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提升人力素質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其核心就是要通過加大教育培訓等方式,培育更高質量的人力資源,推動人力資源和其他生產要素更有效地結合,促進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鼓勵創業、支持創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形成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
——自主創新優勢,這是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根本動力。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創新能力日益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目前,我們已具備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基礎和良好條件。必須按照“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發展指導方針,建設形成強大的原始科學創新能力,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和科技革命中把握先機并從容應對;形成強大的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經濟科技競爭中占據主動地位;形成強大的系統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在開放的環境中有效吸納利用國際創新資源;科學系統地認知我國的自然環境和基本國情,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形成高效通暢的技術轉移機制,高效的科學知識傳播機制,使科技創新產生的經濟社會效益惠及全體人民;建設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政策和制度,先進的創新文化、良好的創新創業社會氛圍,充滿生機活力的創新體系和國民教育體系,使創新人才輩出、創新成果涌現,形成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支持我國經濟社會科學發展。
——體制開放優勢,這是開放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對外開放的成功實踐,推動了思想觀念的解放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新階段培育開放新優勢,就是要通過構建更加成熟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對外經濟體制及相關政策的調整,促進國內市場的進一步規范和公平競爭,持續降低經濟運行的組織成本和制度成本,使開放在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等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作者單位:國家商務部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