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會想到,過去名不見經傳的小鎮,如今成為名震全國的紡織機械名鎮、青島一顆耀眼的明珠,她就是青島膠南市的王臺鎮。目前,王臺鎮的紡機產業已逐步發展成為集科研、商貿、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區域性紡機產業集群。
產業集群初步形成
王臺鎮紡機生產始于20世紀50年代,是從手工小作坊一步步發展起來的。目前已初步形成以星火集團、東佳集團兩大骨干企業為龍頭,以海佳、合佳、同春、洪鑫源等規模企業為支撐,以家庭工廠為配套的區域化、社會化、專業化的產業集群,成為王臺鎮的支柱產業和工業經濟的重要板塊。
目前,全鎮共有紡機及零配件生產企業238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8家,紡機專業村26個,從業人員近2萬人。據不完全統計,擁有車床、銑床、鉆床等各類機床8000臺,進口精密數控機床CNC加工中心210套。全鎮年產各類織機7萬臺(套),產品遍及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并遠銷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梳棉機占國內市場份額的四分之三,噴水織機占國內市場份額的二分之一,成為全國最大的無梭織機生產基地。
自主創新受重視
隨著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企業越來越認識到自主創新的重要性。星火、東佳等骨干企業和一批成長型企業都建立了研發中心。全鎮擁有省級研發中心1處,青島市級研發中心2處。東佳集團2006年獲6項實用新型專利,同春公司2006年榮獲2項實用新型專利。全鎮有國家級重點新產品30多個,青島市級高新技術產品26個,擁有青島市高新技術企業6家,企業專利授權100余件。“引春”牌產品被認定為“中國知名品牌”,“東佳”牌商標被認定為山東省著名商標。民營企業華信機械公司自行研制出噴氣織機,市場前景廣闊。
集群競爭力不明顯
當產業集群形成后,可以通過降低成本、刺激創新、提高效率、加劇競爭等,提升整個區域的競爭能力,并形成一種集群競爭力。而且,集群內的企業利用群體效應,容易形成“區位品牌”。然而,盡管王臺鎮紡機產業集群發展迅速,并已形成一定規模,但目前仍處于初期發展階段,集群競爭力和區位品牌優勢不明顯。企業的科研力量相對薄弱,企業之間存在競相壓價、無序競爭現象,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
一是產業集群發展思路不明確。龍頭企業習慣于自身謀劃發展,對產業集群在市場、技術、信息、生產成本等方面的優勢認識不到位,對現有的社會資源沒有充分挖掘利用,主要依靠自身投入擴大生產規模。一些民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尚處于原始積累階段,缺少長遠打算和大局意識,考慮自身利益較多,對產業整體發展考慮較少,缺乏品牌意識和誠信觀念,自毀聲譽的現象時有發生,不僅影響了整個集群內部的合作,而且對王臺鎮紡機產業聲譽造成了負面影響。
二是企業自相“殘殺”,優勢變劣勢。目前,王臺鎮紡機產業內部處于一種各自為戰、無序競爭的狀態,龍頭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缺乏協作默契。全鎮除星火、東佳兩家骨干企業和10家規模以上企業生產梳棉機和噴水織機整機外,另有100多家紡機拼裝企業(很多沒有登記注冊),每月拼裝梳棉機和噴水織機500多臺。一些拼裝企業為了搶市場,要么打價格戰,要么在付款方式上做文章,形成惡性競爭,致使紡機價格惡性下降,噴水織機已由4年前的每臺8萬多元降至目前的3萬元左右。
三是龍頭企業自謀獨立發展。王臺鎮龍頭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因擔心技術泄露,怕中小企業挖墻腳,在擴大生產上主要依靠自身投入,沒有及時將一些簡單的生產工藝分離出來,交給中小企業配套生產,不能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迅速實現低成本擴張,帶動作用沒有完全發揮出來。
集群結構亟待優化升級
在繁榮發展的同時,近年來王臺鎮紡機產業集群暴露的一些問題引起各界的關注。有關專家認為,王臺鎮的產業集群面臨優化升級的迫切壓力。
一是科學規劃,正確引導。重點幫助骨干企業加強發展戰略研究,扶持骨干企業快速健康發展。積極扶持企業加快技術改造,提升紡機龍頭企業和骨干企業的創新能力、研究開發能力,提升產品檔次,發揮好龍頭帶動作用。
二是加強合作,提升水平。王臺鎮通過招商引資,促成了合佳公司與韓國雙龍集團合資生產雙噴織機項目,引進韓國的臥式CNC加工中心,生產的零部件全部出口韓國。海佳機械與韓國西部紡機株式會社達成合作生產多臂機的協議,為紡織機械產品出口日、韓等國打下了基礎。
三是成立協會,規范發展。為促進企業自主創新,避免紡機行業的無序惡性競爭,組建紡機行業協會,讓協會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聯絡“家庭工廠”圍繞為紡機骨干企業配套,實現了以大帶小、以強帶弱。
四是政府全力優化服務。一方面,政府要幫助企業在信息、環境、招商引資等方面及時提供中介服務,為企業做大做強提供堅強的后盾;另一方面,針對紡機行業產能過剩的現實,引進相關汽車、造船行業,引導部分企業向相近的產業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