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記者 王玲玲 邵振偉,來源:《裝備制造》雜志
2008年,中國迎來改革開放的第30個年頭。同時,2008年也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的開局之年。
黨的十六大、十七大都把“振興裝備制造業”作為全黨的重要工作寫入報告。從2002年黨的十六大,到2006年國務院8號文件(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的發布,再到2007年黨的十七大,振興裝備制造業已經成為了中國“走新興工業化道路”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中國處于工業化進程的關鍵時期,裝備制造業的快速發展成為中國經濟事件中的一個亮點。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20多個省市規劃打造裝備制造業集聚區。裝備制造業已經真正地成為了支撐各主要經濟區域乃至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
日前,《裝備制造》雜志專訪了作為裝備制造業的行業管理和協調部門的領導,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張國寶。
裝備制造業的基礎性、戰略性地位
《裝備制造》:我們知道,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各領域和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為何在當前階段我們國家把裝備制造業提升到如此重要的地位?
張國寶:裝備制造業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防實力的重要體現。環顧當今世界,我們基本上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判斷,那就是凡是發達國家都有發達的裝備制造業,如美、日、德、法等,凡是不發達的國家裝備制造業都不發達。
裝備是人類生產活動的工具,是人大腦和四肢功能的延伸,先進的裝備代表了先進的生產力,以至于人類歷史階段是以新的裝備發明和應用來劃分的,例如使用鐵器是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的標志,瓦特發明蒸汽機是近代社會和古代社會的分水嶺。蒸汽機的誕生,帶動許多機器(如火車、汽車、飛機等)如雨后春筍地發明出來了。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國家在工業化階段都把裝備制造業作為主導產業,給予重點扶持。
中國在近代史上屢遭屈辱,喪權辱國,除了政治腐敗以外,大刀長矛敵不過帝國主義列強的堅船利炮。鴉片戰爭后一批有識之士提出要師夷之長以制夷,什么是夷人之長呢?就是洋人工于技巧,會造機器槍械,但這被當時的一些中國人所鄙視,認為是奇技淫巧。洋務運動的代表產物,李鴻章上奏折設立了江南制造局,左宗棠上奏折設立了船政局和馬尾船廠,張之洞設立了漢陽兵工廠,就是發展現代制造業。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在經濟建設上雖然走過一些彎路,但值得慶幸和驕傲的是,老一代領導人高瞻遠矚,“一五”時期集中力量建設了以156個重點項目為代表的工業體系,其中裝備制造業68項,一重、哈電、西電就是當時建設起來的,其后又進行了大規模的“三線”建設,為中國裝備制造業發展在更大區域布局。經過幾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壯大,中國建立起了門類齊全、具有相當規模和一定技術水平的裝備制造業體系,世界上只有美、日、德、俄等少數國家能做到這一點,這是中國繼勞動力優勢之后的又一國際比較優勢,有力地保障了中國現代化建設。
當前,中國正處于工業化的關鍵時期,持續、巨大的市場需求為裝備制造業加速發展提供了寬廣的舞臺,抓住這個戰略機遇期,把振興裝備制造業作為國家戰略,并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促其實現,到2020年左右中國裝備制造業規模有望躋身世界第一或第二,在技術水平上也將達到世界一流,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裝備制造業強國。
《裝備制造》:有些人說裝備制造業是落后的夕陽產業,多為能耗較高的重化行業。您是怎樣看待這一問題的?
張國寶:情況可能剛好相反。裝備制造業技術含量很高。在信息、軟件等新興技術的帶動下,先進裝備制造業已步入高技術領域,是各項工業技術的集成。裝備制造業也是高新技術的載體,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納米材料開發應用、核能研究等發揮了關鍵作用。
裝備制造業能耗和污染物排放較低,2005年裝備制造業每萬元工業產值耗能0.12噸標準煤,低于全國工業平均水平0.93噸,相對于其它工業產業更加節能清潔。先進技術裝備是促進節能減排的有力工具,如100萬千瓦超超臨界火電機組每千瓦時供電煤耗和二氧化硫、煙塵、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為295.6克、0.134克、0.114克、1.09克,2005年全國火電廠平均分別為370克、6.49克、1.76克、3.18克。與冶金、石化等流程工業相比,裝備制造業屬于高級組裝行業,單位投資吸納就業的能力也更強。
因此,裝備制造業不僅不是夕陽產業,而且未來還將大有前途。
近年來裝備制造業發展成績斐然
《裝備制造》: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裝備制造業發展迅速,作為相關領域政策的制定和積極推動者,您怎么評價近幾年來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情況?
張國寶:事實證明,振興裝備制造業,抓與不抓大不一樣。
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裝備制造業發展,黨的十六大以來,胡錦濤、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李長春等中央領導多次就裝備制造業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曾培炎副總理多次召開會議,研究有關工作。2006年2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8號)。黨的十七大提出,要“促進工業由變強,振興裝備制造業”,“鼓勵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為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從整體經濟規模上看,2006年全國規模以上裝備制造企業超過8萬家,工業增加值2.3萬億元,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5.5%,占GDP 的11%;資產總計達7.3萬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1萬億元,利潤4536億元,分別占全國工業的25.6%、32.4%和24.2%。
從體制機制創新看,國有裝備制造企業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大部分改制成為股份制企業。企業管理水平普遍提高,經營效益明顯好轉。所有制結構得到優化,一批具有較強綜合實力的民營企業正在成長壯大,一批由大學和科研院所創辦、具有較強技術實力的高科技企業正在迅速崛起,如華中數控、浙大中控、新松機器人等。在市場競爭和政府引導下,產業資源配置進一步優化,兼并重組步伐加快,企業集團正在做大做強。國內最大的裝備制造企業上海電氣集團目前擁有資產超過800億元。包括沈陽機床集團、大連機床集團在內的7家機床制造企業并購10家國外知名同行企業,引領了“走出去”兼并重組國外知名企業的潮流。
從自主創新看,近幾年,在中央領導下,有關部門密切結合重大工程建設和重點行業需要,確立國產化依托工程,組織統一對外談判,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攻關,有目標地實現了某些重大裝備首臺套的生產,扎實推進裝備國產化工作,增強了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取得了一批新成果。
張國寶:情況可能剛好相反。裝備制造業技術含量很高。在信息、軟件等新興技術的帶動下,先進裝備制造業已步入高技術領域,是各項工業技術的集成。裝備制造業也是高新技術的載體,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納米材料開發應用、核能研究等發揮了關鍵作用。
裝備制造業能耗和污染物排放較低,2005年裝備制造業每萬元工業產值耗能0.12噸標準煤,低于全國工業平均水平0.93噸,相對于其它工業產業更加節能清潔。先進技術裝備是促進節能減排的有力工具,如100萬千瓦超超臨界火電機組每千瓦時供電煤耗和二氧化硫、煙塵、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為295.6克、0.134克、0.114克、1.09克,2005年全國火電廠平均分別為370克、6.49克、1.76克、3.18克。與冶金、石化等流程工業相比,裝備制造業屬于高級組裝行業,單位投資吸納就業的能力也更強。
因此,裝備制造業不僅不是夕陽產業,而且未來還將大有前途。
近年來裝備制造業發展成績斐然
《裝備制造》: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裝備制造業發展迅速,作為相關領域政策的制定和積極推動者,您怎么評價近幾年來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情況?
張國寶:事實證明,振興裝備制造業,抓與不抓大不一樣。
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裝備制造業發展,黨的十六大以來,胡錦濤、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李長春等中央領導多次就裝備制造業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曾培炎副總理多次召開會議,研究有關工作。2006年2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8號)。黨的十七大提出,要“促進工業由變強,振興裝備制造業”,“鼓勵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為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從整體經濟規模上看,2006年全國規模以上裝備制造企業超過8萬家,工業增加值2.3萬億元,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5.5%,占GDP 的11%;資產總計達7.3萬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1萬億元,利潤4536億元,分別占全國工業的25.6%、32.4%和24.2%。
從體制機制創新看,國有裝備制造企業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大部分改制成為股份制企業。企業管理水平普遍提高,經營效益明顯好轉。所有制結構得到優化,一批具有較強綜合實力的民營企業正在成長壯大,一批由大學和科研院所創辦、具有較強技術實力的高科技企業正在迅速崛起,如華中數控、浙大中控、新松機器人等。在市場競爭和政府引導下,產業資源配置進一步優化,兼并重組步伐加快,企業集團正在做大做強。國內最大的裝備制造企業上海電氣集團目前擁有資產超過800億元。包括沈陽機床集團、大連機床集團在內的7家機床制造企業并購10家國外知名同行企業,引領了“走出去”兼并重組國外知名企業的潮流。
從自主創新看,近幾年,在中央領導下,有關部門密切結合重大工程建設和重點行業需要,確立國產化依托工程,組織統一對外談判,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攻關,有目標地實現了某些重大裝備首臺套的生產,扎實推進裝備國產化工作,增強了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取得了一批新成果。
《裝備制造》:請您具體介紹一下,最近幾年中國在裝備制造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哪些進展?自主創新取得了哪些成果?
張國寶:我以電力設備為例,簡單介紹介紹近兩年出現的自主創新成果。中國電力工業于1882年誕生于上海,第一臺發電設備僅11.76千瓦。1987年裝機容量達到1億千瓦,用了105年;1994年達2億千瓦,用了7年;1999年達3億千瓦,用了5年;2003年達4億千瓦,用了4年;2005年達5億千瓦,用了2年;2006年、2007年分別超過6億、7億千瓦,都僅用1年,其中國產設備容量占88% 。國產首臺百萬千瓦超超臨界火電機組已并網發電,紅沿河核電站4臺100萬千瓦核電機組國產化率可達80%,通過三批大型燃機打捆招標,引進了國外大型燃機制造技術,產品國產化率逐步提高,結束了中國不能制造大型燃機的歷史等。全國產化的三峽右岸70萬千瓦水電機組也已投運,使中國大型水電機組設計制造能力在短短幾年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通過大型風電場特許權招標和引進技術,國產1.5兆瓦級風電機組已批量投入運行,國產化率達到86%,降低了風電場建設和運營成本,上網電價下降到每千瓦時0.4~0.5元(以前是0.8元左右),正在研制3兆瓦、5兆瓦風電機組。目前大連華銳公司手持風機訂單已經有3000多臺。在輸變電設備方面,通過西北電網青海—甘肅750千伏交流輸變電示范工程、西電東送工程等,掌握了750千伏交流輸變電、±500千伏直流輸電關鍵設備制造技術。目前正在依托特高壓試驗和示范工程,組織開展1000千伏交流和±800千伏直流特高壓輸變電設備研制。
在其他領域,如冶金裝備方面,中國已能成套提供年產800萬噸級鋼鐵聯合企業常規流程設備;石油化工裝備方面,大部分工程所需的關鍵設備、石油煉化裝置的主要設備實現了國產化,并已在石化企業推廣應用;聚酯成套裝備已出口國外;水泥成套裝備生產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城市軌道交通設備國產化取得很大進展,車輛國產化率已達到70%以上;煤炭石油采掘裝備方面,太原重機廠制造出了世界上斗容最大55立方米礦用挖掘機,中國陸地石油鉆機制造技術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寶雞石油機械公司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陸地鉆機生產商。工業自動化產品方面,國產控制系統已開始用于鋼鐵、化工行業。而國產數控機床技術水平和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中低端數控機床已得到用戶廣泛認可,基本滿足國內需求。部分中國急需,受制于國外的高檔數控機床研發取得了新突破,部分軍工行業使用的五軸高精尖數控加工設備開始立足國內供給。船舶裝備方面,已建造30萬噸級超大型油輪(VLCC)、30萬噸大型海上浮式生產儲油輪(FPSO)、8000標箱級集裝箱運輸船等高技術船舶,正在建造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大型船用柴油機曲軸實現了國產化并開始出口,成為繼日本、韓國和捷克后世界上第四個船用曲軸生產國。在基礎制造裝備方面,一重集團自主設計制造的世界上噸位最大、具有當代控制技術的1.5萬噸自由鍛造水壓機研制成功,大大提升了中國大型鍛件制造水平和能力。上海電氣重工集團建造1.65萬噸鍛壓機也將很快投用。8萬噸級大型精密模鍛壓力機、3.6萬噸中厚壁無縫管擠壓機等重大裝備已完成前期論證并著手立項研制。
《裝備制造》:那么,從國際視野來看,中國裝備制造業在國際產業格局中的地位應該如何評價?
張國寶:當今世界裝備制造大國是美國、日本、德國、中國等。有關方面估測,中國裝備制造業規模大體相當于美國的4/10,日本的1/2強,德國的7/10。從技術水平上,美、日、德三國基本代表了世界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最高水平,在大多數行業處于領先地位。另有一些國家在裝備制造業的某些行業屬于強國,代表世界領先水平,如俄羅斯的重型機械和武器制造、加拿大的軌道車輛和支線飛機制造、瑞士的精密機床和儀器儀表制造、瑞典的軸承制造、韓國的船舶和電子設備制造等。
但是,我們需要客觀認識中國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水平,既不可妄自菲薄,也不可妄自尊大。應該承認,中國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不小差距,國產裝備的整體國內市場滿足度不到60%,在重大裝備領域更低,特別是高新技術裝備、微細加工設備(如半導體加工設備)幾乎全部依靠進口。裝備中技術含量高的產品配套還要依靠國外,如航空發動機,船舶、飛機的導航儀器儀表,信號系統,精密高檔軸承,變頻器,數控刀、量具,高速列車的剎車系統等等。就裝備的技術含量而言,我們只能算是第二方陣中的成員。
積極承接國外產業轉移
《裝備制造》:當前,世界制造業的格局正在深刻調整,裝備制造業國際間轉移趨勢也更加明顯,中國能否成為接納裝備制造業轉移的大贏家?
張國寶:現階段,經濟全球化和以信息技術為先導的新興產業的發展加快了世界經濟結構調整,裝備制造業格局正在重新洗牌。裝備制造業必然向勞動力豐富、成本低、市場需求大的發展中國家轉移。
工業發達國家自身的發展階段決定其不得不退出勞動密集型或高勞動強度產業,致力于更高技術、更高附加值的產品制造和發展新興產業。如目前歐美造船廠一般不再建造散貨船、油輪等常規船,轉而承造液化天然氣船、大型豪華客輪等高附加值產品。
中國工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有良好的基礎,國內局勢安定有序,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產業資本相對充足,有一支強大的產業工人隊伍,國內市場需求旺盛。這些優勢決定了中國成為接續裝備制造業轉移的最適宜國家。
像造船業,我以前曾撰文建議,把中國建成世界第一造船大國。現在看來,這個目標很快就會實現。
1950年代以來,世界船舶制造中心依次從歐洲→日本→韓國轉移,呈現出此消彼長的發展趨勢。
中國船舶工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綜合發展優勢明顯的重要產業,1998年以來造船產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三,雖然產量和技術水平與日韓仍有較大差距,但日本已處于下滑階段,韓國處于平穩增長階段,中國正處于快速上升階段,1999~2006年間,造船產量年均增長20%以上,遠高于日、韓增長水平,正在加快縮短與他們的差距。而2007年全年,有數據說中國承接新船訂單已占世界市場份額42.5%,不僅超過世界造船業第一大國韓國,而且成為世界造船史上第一個訂單量超億噸的造船大國。
《裝備制造》:除了造船外,還有哪些國際市場容量巨大的產業有可能成為我們的突破點?
張國寶:這樣的產業門類很多,比如近期我們正在推進的大型鑄鍛件就有望迅速取得突破。雖然近期大型鑄鍛件成了中國核電裝備和其它重型裝備發展的瓶頸,全世界都緊張,但這正好給了我們機遇,中國有可能成為世界上主要的大型鍛件生產國。大型鍛件廣泛用于多個行業的大型設備制造。近期,由于全球核電等產業的迅猛發展,世界核電市場呈現了全面復蘇,各工業發達國家都在積極致力于核電的發展。
如美國把擴大核能作為國家能源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俄羅斯已制定了較大規模的核電計劃,已在南方建造一座100萬千瓦的反應堆,另外還有4座機組也在建設中;日本政府提出核電立國,計劃在2010年前新建13座核電廠,2011年后,再建7座核電廠;近期,亞洲有11個國家分別提出將要發展核電。
核電建設的復蘇致使大型鍛件嚴重供不應求,國內外知名重機企業生產任務已經排到3年以后。生產大型鍛件,必須擁有萬噸級大型鍛壓機。目前全球在用的大型鍛壓機14臺,俄羅斯、日本和韓國各2臺,其它國家各1臺,中國現有4臺,在造的2臺預計今年內投入使用,最大壓力是1.65萬噸,世界之最。從當今國內外的巨大需求和中國潛在的加工能力看,我相信中國企業一定能夠成為大型鍛件的全球主要供貨商。
其他有一大批勞動密集型、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裝備制造行業,我們都有望在3-5年實現大的突破。
《裝備制造》:從裝備制造業的角度,您怎么看待近年來爭論熱烈的“龍象之爭”?
張國寶:近年來,國際上對中國和印度的發展勢頭一致看好,一些學者特別是西方一些學者認為,從長遠看,印度在軟件開發、語言、社會制度等方面比中國更有優勢。
但我個人認為,與中國相比,印度至少有一個弱點,那就是他沒有建立起獨立自主的裝備制造業體系,因此發展受到的制約較多。
最近印度能源供應狀況很緊張,與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相似,也需要建設很多電廠,但它自己不能造發電設備,基本都要靠國外買,很多都由中國企業提供。在當前的國際競爭環境下,印度想擁有中國這樣完備的制造業體系,非常困難,即便是現在開始建,也會有相當長的時間才可能具備這種能力。
發展裝備制造業需要各界支持
《裝備制造》:從行業發展角度看,您認為中國裝備制造業當前面臨的問題有哪些?
張國寶:在裝備制造業行業發展方面,我們還存在許多不足,一是政府對設備進口和技術引進尚沒有形成有效的管理和協調機制,一些企業只重視設備進口而忽視技術引進,或重視技術引進而忽視消化吸收,重復引進現象嚴重。
二是作為主力軍的國有企業自主創新動力不足,寧愿低水平復制制造能力,不愿通過自主創新提高效益;寧愿引進和跟蹤模仿,不愿下苦功走消化吸收再創新和原始創新之路。
三是研發資金投入不足。中國裝備制造大中型企業R&D經費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僅1.2%,比日本等發達國家低4個百分點;中國裝備制造業引進技術費用與消化吸收費用之比為1:0.36,而工業發達國家通常是1:3。
四是產業集中度低,缺乏像美國GE、日本三菱、德國西門子等具有較強研發實力的大企業集團。
五是國內市場資源仍未能充分利用,用戶對裝備國產化支持不夠,自主創新產品推廣使用困難較大。
《裝備制造》:綜觀全球發達國家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路徑,許多國家的政府扶持政策在裝備制造產業發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應該如何借鑒其發展經驗?
張國寶:主要的發達國家普遍重視培育大型企業集團,以此帶動了本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有時甚至充當政府代言人,組織重大工程建設、尖端產品技術研發和對外貿易等。如美國的通用電氣、通用汽車、福特,日本的三菱、東芝、日立、豐田、日產,德國的西門子、大眾、戴-克,法國的阿爾斯通,加拿大的龐巴迪,韓國的現代、三星等。
政府的扶持是這些國家裝備制造業成長壯大的重要保證。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也無論是在世貿規則范圍內還是外,這些國家都給予了本國裝備制造業強有力的扶持。這些扶持手段包括政府采購、稅收減免、優惠貸款、資金投入、市場保護等多方面,而且在產業發展的各個時期運用的側重點不同。
美國通常采用政府采購、軍事訂貨、政府撥款等手段保護本國市場,一些公共設施(如地鐵)建設也有設備國產化率要求。美國1930年代曾制定“Buy America Act”(購買美國產品法)規范政府采購,至今仍然有效。
我曾到加拿大龐巴迪公司訪問,當時他們正在為美國生產地鐵車輛,美國法律要求他們,產品制造工作量的50%以上須在美國本土完成。
日本、韓國先期曾制訂促進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法規,日本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有《機械振興法》,對引進設備予以限制,支持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禁止重復引進。
另外,近年來,國外政府在支持民族裝備制造業方面出現一些新趨勢,值得我們關注。比如將支持時段前移到技術研發環節,重視借助中介機構發揮政府作用,扶持手段趨于隱秘等。
《裝備制造》:您一直非常重視振興裝備制造業的宣傳工作,您認為新聞媒體在其中能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張國寶:振興裝備制造業需要輿論的大力支持,要努力營造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輿論氛圍。要充分發揮社會主流媒體的作用,大力宣傳報道裝備制造業研制和應用的成功事例,集體和個人的先進事跡。對裝備制造企業產品質量不過關、違反供貨合同,用戶歧視國產設備等反面案例也要勇于曝光。《裝備制造》作為全國第一本以裝備制造業為報道對象的雜志,要努力為振興裝備制造業宣傳工作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