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歐陽覓劍 主持
改革的成就有目共睹,那些參與和推動改革的人完全可以為此而感到驕傲。但是,他們中的很多人在談及改革的時候,并不是沉浸于歷史,而是以展望新的改革為主。
最近,本報采訪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高尚全,高老從1982年起就在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工作,1985年至1993年任副主任,可以說,他在改革初期身居要職,參與了很多重要改革方案的設計和執行,我們希望他能多談談其中的過程,但他卻更愿意以“改革攻堅”、“全面深化”作為主要話題。
這些曾經對改革進程起過重要作用的人,在改革進入第三十個年頭的時候,沒有輕松地談成就,而是迫切地要攻堅。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以往的改革與未來的改革之間是一脈相承,改革要在繼往開來中深化,以往的改革要通過未來的改革得以完成,未來的變革要在以往改革的基礎和道路上前行,而不是另起爐灶,更不能以現實的問題和未來的變革否定以往的改革。
改革帶來經濟總量和財富的大幅增長,但是,財富分配方面的問題依然嚴重,資本所得和勞動報酬之間的比例不夠合理;壟斷企業員工收入增長很快,而普通勞動者特別是農民工的收入增長太慢;近年財政收入持續快于經濟GDP的增幅,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斷上升,但公共服務的發展明顯滯后,又加劇了收入分配不平衡的問題。也就是說,改革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很多居民沒能通過正常的機制分享。
鄧小平曾提出,“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其他地區、其他的人,逐步達到共同富裕。”前一部分的改革任務已經基本完成,但后一部分的改革依然是任重道遠。因此,雖然歷經30年,但改革的任務尚未完成,在新的階段,需要改革和完善分配機制,使大多數人能夠通過正常的制度安排分享改革成果,這是未來改革的重要任務。如果這方面的任務不能完成,那么改革的初衷就沒有完全實現,改革的成果就是不完整的。因此,未來的改革不能說是成功之后的再出發,而是以往改革的當然延續。這可能就是那些參與和推動改革的人不能坐享其成、依然用力鼓與呼的部分原因。
他們極力主張通過深化改革解決現實問題,也說明以往的改革至少在理論和邏輯上與解決現實問題并不矛盾。有人認為目前的問題是由于改革而引起,因此有質疑和否定以往改革的傾向,比如否定市場化等,希望通過不同于以往改革的方式解決問題。某些問題確實是由改革而引發,但解決問題也必須立足于以往改革所創造的基礎和方法。
實際上,正是因為改革創造了財富,我們今天才能夠談論成果分享;正是因為市場化激活了多元主體,財政實力才能夠持續增長,而財政的壓力得以減輕,不需為促進經濟增長耗盡財力,而是能夠集中力量提供公共服務。這些是深化改革的堅實基礎。
未來改革不但要繼承和發展以往改革所創造的物質基礎,也需繼承和發展以往改革創造的方法和精神財富。30年改革的經驗告訴我們,改革必須以漸進的方式進行,改革的重點是重新界定權利,其中的關鍵是界定政府與其他主體、政府與市場的權利和責任關系。這些都是未來改革應該堅持的道路。
30年的改革可以說是從財政改革開始,未來的改革也需以政府轉型作為突破口,在不斷提高市場化程度的同時,強化政府在公共服務方面的職能,這樣才能明確政府和市場的界限,保證改革的順利推進。
就政府轉型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問題,本報近期與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高尚全進行對話,是為“回望改革三十年”之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