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孤島”、“兩張皮”,是眾多信息化建設項目揮之不去的尷尬。此種尷尬背后,隱含著信息化建設的模式之痛。信息化是一個過程,把信息化簡單地當作“系統建設”項目,忽略了信息化的“能力建設”,最終導致的是開發的“會戰模式”,和運維服務的“救火模式”。
在企業IT應用中,“兩張皮”現象幾乎成為伴隨“孤島”而存在的頑癥。
會計核算、成本管理、物資采購、生產計劃,這些獨立運行的子系統,數據口徑不一致,數據庫類型不統一,無法共享和交換信息,迫使信息系統與業務系統之間,似乎總有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讓IT與業務的關系成了令人頭痛的“兩張皮”。
在“孤島”隨處可見,“兩張皮”隨時存在的情況下,出現了一些致力于解決這些難題的“新藥方”,比如整合數據資源的“商務智能(BI)”;通過定義不同系統之間的數據交換標準,跨越平臺集成應用系統的“企業應用集成(EAI)”;利用XML技術,以企業門戶網站(EIP)為核心,建立企業內容聚合平臺;使用中間件技術,建立整合異構計算環境的企業應用支撐平臺。
然而,這些新概念、新模式,在實踐中是否會演變為企業信息化中“新的開發項目”?這會不會造成新的、更高級的“孤島”?會不會形成新的“兩張皮”?
這樣的問題并非杞人憂天。許多企業在“無休止的信息系統建設”、“沒完沒了的更新換代、升級擴容”面前,陷入困惑之中。困惑的核心,就是伴隨著“孤島”和“兩張皮”的,是值得深思的開發與運維服務的模式問題。
開發的“會戰模式”
信息化項目的開發模式,有不同的研究角度,比如側重軟件開發方法的軟件工程角度,這里有列入國家標準(GB8566、GB8567等)的結構化軟件開發規范,有興盛于20世紀70年代的“原型化方法”,有注重軟件過程組織和用例(Use Case)的UML建模與開發方法。
此外,信息化項目的開發模式,近幾年又多了一個研究角度,就是“IT項目管理”這個領域以項目管理知識體系框架為藍本,結合軟件項目的特點,有一套“以工程觀點為基準,以質量、工期、成本控制為核心”的項目管理方法。
但這些研究角度,都沒有跳出“個別項目”的巢臼。
企業信息化是一個“過程”。企業信息系統不是一個可以“一攬子完成的項目”;也不是一個可以“一蹴而就的工程”。企業信息化建設牽涉到系統建設之外的內容:企業發展戰略的制定與執行;企業組織機構、運營機制隨競爭環境的調整與變革;企業核心業務,或者叫關鍵業務的整合與重組;企業競爭環境的變化;企業業務流程的變更;企業資源的重新分配……
但是,真實的企業信息化過程,往往狹義地局限在“系統建設”的定位上,將信息化縮減成為一個開發項目、一個系統建設項目,甚至在開發的組織、資源的投入、規劃與實施過程中,采取“人海戰術、會戰模式”。
“人海戰術、會戰模式”的突出特點是,開發的規劃和組織者將信息化問題,縮減為一個技術問題、一個建設項目問題。這首先從根本上就背離了信息化是“企業組織形態、業務流程、企業競爭能力演化的有機過程”的基本要義。
運維服務的“救火模式”
“會戰模式”從一開始就埋下了“孤島”和“兩張皮”的“禍根”。
將信息系統作為開發項目,僅僅解決了信息化的有形的部分――系統建設。信息化無形的部分,即“能力建設”沒有包含――也不可能包含在“系統開發項目”的規劃報告中。
而“能力建設”恰恰是信息化價值中最重要的內容。所謂“能力建設”,即組織的信息化程度,在IT與企業戰略、業務流程、管理機制上達到高度融合之后,企業所擁有的“信息化競爭力”。
“會戰模式”帶來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運維服務的“救火模式”。由于系統開發是基于技術導向的所謂“整體解決方案”的,這個開發就沒有充分考慮企業的信息化中必須蘊涵的戰略、業務、管理的實際需求。換個說法就是,按照技術導向所做的信息系統,僅僅解決了“模仿手工作業處理”的問題。
“救火模式”讓企業信息化從業人員疲于應付、心力憔悴。他們的主要精力被迫放在了無休止的“補丁”、“重復開發”、“推倒重來”的惡性循環中。用一位從事系統開發10年以上的軟件工程師的話說,“系統開發永遠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游戲。”
信息化在某些地區和企業里,被看作“建設項目”,這里有很大的誤區。
早期的IT應用,常常被歸結為技術問題。所以廠商有大量的所謂“全面解決方案”,企業也組建項目團隊,用軟件工程、項目管理的諸多辦法,解決信息化的“系統建設”問題。
大約5年以前,也就是ERP盛行天下的時期,信息化有了新的說辭,如“軟件所凝結著的是先進的管理思想與方法”。大量借“先進管理思想與方法”的方法論、軟件體系,層出不窮。
這些無論技術導向的“工程觀點”,與管理軟件導向的“管理觀點”,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把信息化看作“系統建設”問題,而忽視了“能力建設”問題。
系統建設與能力建設
“系統建設”有這樣一個假設,就是企業信息化的未來狀態,是一個可以通過“技術的”、“軟件的”、“工程的”、“實施的”、“咨詢的”諸多IT專業技術過程達到。這是一個未經證實的假設。原因很簡單,大量的項目延期了,超過預算了,面目全非了,不了了之了,甚至完全失敗了。
“能力建設”則將信息化與企業戰略、管理與業務的高度融合,作為衡量成敗的尺度和評估價值的砝碼。
能力,指的不是IT產品的技術參數、信息系統的性能指標,也不是IT廠商所說的“高XX性”。能力,對企業而言,就是績效(Performance)與價值(Value)。
信息化能不能提升企業的產品質量、服務水準、生產率、客戶滿意度、員工滿意度,是衡量企業信息化能力建設的關鍵。
在這個意義下,信息化的“模式”就成為核心的問題。到底什么樣的“模式”,可以產生積極的投資回報,可以提升企業的能力,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不是“上線”,是“在線”
ERP有一個術語叫“上線”。大意是說系統開發完畢,初始數據準備就緒,工序條理到位之后,讓系統正式切入實際業務流程,在實際流程中運行校驗的過程。
上線成功,則意味著這個信息化項目大功告成――“這幾乎是令人窒息的等待”,一位ERP項目經理說。
有許多項目經理承認,上線成功“要看怎么說”。言下之意是說,尺度之寬嚴大有講究。即便不說這些可能存在的解釋上的偏差,就拿“需求”來說,項目之初和項目收尾的時候,就一定不同。
既然這樣,為什么不從“模式”上思考問題呢?為什么ERP一定是一個“上線”工程,而不是一個“在線過程”呢?
上線,事實上意味著“離線”。依靠“需求分析”得來的系統開發模型,實際上是活生生的企業過程的一種“抽象的假設”。這個“假設”與真實的系統之間的“間隙”;以及真實的系統無法剔除的“動態變異因素”,使得任何“模型”都是靜態的、不完整的模型。
上線的做法,是典型的“系統建設思維”,而沒有考慮“能力建設”的內容。能力,是一個成長的過程,它需要“在線”,它只能“在線”。
信息化的“牛角尖”
早期機器人設計有一個夢想,就是用數學方法構造出完備的機器人的行為模式,然后“把它造出來不就行了”。技術的樂觀主義不能代替復雜的現實。用靜態的、復雜的數學方程,不可能構造出真實機器人行為模式的方程式。
20世紀70年代的科學家開始探索另外的路子,他們發現“仿真”、“模擬”、“專家系統”、“模式識別”的方法,是建造好的機器人的有效辦法。這種辦法克服了以往注重建立數學模型的缺陷。這條路子的核心,將人們關注的焦點,投向了機器人的“能力”。
科學家們糾正了自己陶醉于“純粹數學模型”的偏狹思維。因為機器人的“好壞”,是靠機器人所展現的能力來體現的,而不在于構造了多么精巧的數學模型。
既然“無所不在的世界”對企業家是真實的,那么信息化就不可能是一個又一個項目的總和,更不是一個“需求膨脹帶來開發膨脹”的“嘗試過程”。錯把“系統建設”當成“能力建設”,可能是信息化的“牛角尖”。
在一些企業的信息系統建設項目中,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牛角尖”:用系統選型、系統構成、數據標準、技術路線,作為信息化建設的整體規劃,忽視了“IT對組織行為、業務流程、管理模式、經營思想”的重大影響。這種“牛角尖”現象,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一些企業,還沒有搞清楚信息化的“化”字,應該怎么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