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亦得到世界認同。
昨天,中國國務院通過了“大部制”改革部分方案。世界銀行也于24日發布2008年《全球施政指標報告》(Worldwide Governance Indicators,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許多發展中國家在控制腐敗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其中有些國家總體施政情況的衡量指標已經與富裕國家不相上下,尤其是中國,在“政府效能”方面得分很高,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但與此同時,幾乎同樣數量的國家的數項施政指標出現倒退,導致十年來全球施政的總體質量并未取得多大改善。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廉政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任建明告訴早報記者,治理(Governance)這個概念是上世紀90年代提出的一種多元管理概念,針對政府主導下的統治而提出的,它強調的是公民、社會、媒體的參與互動。世行是希望通過這個報告所作的評估,在治理方面起到引領、導向作用,以增加各國政府管理的透明度和民主性。
施政優劣不以國家貧富論
關于施政狀況,報告作者的定義是:在一個國家內行使權力的傳統和制度,包括:政府的選擇、監督和更換流程;政府有效制定和實施政策的能力;公民及國家對經濟和社會關系管轄制度的尊重。根據這個定義的要素,報告定義了六個施政狀況指標,分別是發言權與問責制、政治穩定與杜絕暴力、政府效能、監管質量、法治以及腐敗控制,對全球212個國家和地區進行綜合考查。
報告顯示,無論收入高低,都有施政良好的國家。包括斯洛文尼亞、智利、匈牙利、拉托維亞、立陶宛等十多個新興國家在主要施政指標方面的得分都高于希臘或意大利等工業化國家。
“有些國家在施政上正在快速進步,其中包括非洲國家,說明需要設立一個‘非洲樂觀度’指標”。世行學院施政部主任、參與撰寫報告的丹尼爾·考夫曼說。不過他同時也承認,國家間的差別非常大,“這些國家的政治領導人、民間社會和私營部門都認識到,良好的施政和控制腐敗是持續增長和分享型增長的重要前提條件,取得這些進步是改革的結果。”
任建明也指出:“治理水平不是由經濟發展水平所決定的。經濟欠發達國家是有可能在短期內,在治理上取得改善,超越發達國家的。”
不過,報告承認,另一些國家的施政指標在惡化,如津巴布韋、科特迪瓦、白俄羅斯、厄立特里亞和委內瑞拉等。還有許多國家施政情況沒有明顯變化,因此過去十年全球施政總體質量并無多大改善。
“大部制”提升政府效能
在關于中國的章節中,中國在“政府效能”方面得分達到61%,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在“法制”和“管理質量”方面接近中等水平。世行發展研究部高級經濟師魁恩表示,報告對中國的評估基本符合國際社會對中國政治經濟情況的認知。“中國表現良好的一個方面是政府效率,得分為60%-70%,表明全球65%左右的國家在這方面落后于中國。”他說。
分析指出,隨著中國發展,中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提升政府效能的措施和法規,比如“大部制”改革,實行大部門體制是發達國家通行的做法。此外,中國政府2007年提出的《突發事件應對法》,對政府而言,這部法律不僅要求行政系統增強緊急動員能力,它更確立了一種基于緊急事態的考量標準。這一系列動作為中國在“政府效能”方面獲得高分起到作用。
是改革改善了施政
報告強調,從施政和發展的關系來看,改善施政能夠促進發展,而不是首先需要發展才能夠改善施政。
報告顯示,改革能夠改善并且的確改善了施政,盡管有些國家的起點非常低。例如加納、印度尼西亞的“發言權與問責”指標;盧旺達的“政治穩定性與杜絕暴力”指標;阿富汗和埃塞俄比亞的“政府效能”指標;格魯吉亞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的“監管質量”指標;塔吉克斯坦的“法治”指標;利比里亞的“腐敗控制”指標等。而且,改善施政有助于消除貧困和提高生活水平。
在任建明看來,腐敗問題依然構成嚴峻挑戰。“目前,全球反腐合作總的趨勢是在加強。但我認為多數國家腐敗仍然十分嚴重,只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可以稱得上比較清廉。醫療、司法、建筑等方面的腐敗對民主、公平、正義和全球利益都造成了很大損害。”他說。
世行的《報告》到今年已經是十年內的第七版,成為全球決策者和民間團體衡量政府施政水平的一個重要依據。
世界銀行六項施政狀況指標定義
發言權與問責:一個公民能在多大程度上參與選擇政府,言論自由、結社自由和媒體自由。
政治穩定與杜絕暴力:政府因為違憲或暴力手段(包括恐怖行為)而喪失穩定的可能性。
政府效能:公共服務的質量、政府服務的能力及其相對于政治壓力的獨立性;政策制定行為的質量。
監管質量:政府提供穩健的政策和監管制度,借以創造條件促進私營部門發展的能力。
法治:社會成員對社會規則的信心大小和遵循程度,包括契約執行、財產權、警察和法庭的質量,發生犯罪和暴力的可能性。
腐敗控制:利用公權牟取私利的程度,包括輕微和嚴重的腐敗行為,精英和私人利益集團“把持”國家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