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布局
“我給股東們講,中國工控機市場的高速增長還將持續至少5年~8年,每年我們只要能跟上市場不掉隊,就能取得30%~50%的增長,”研祥智能科技的董事長陳志列對記者說,“股東們很滿意。”
3月24日,研祥科技在香港上市之后發布的第一次年報顯示,研祥營業額由1.52462億元(2002年)增長至2.02628億元(2003年),增長率為33%;其毛利由64978萬元(2002年)增長至92383萬元,增長率為42%;其純利則從39260萬元上升到51589萬元,增幅31%。
用這份年報印證陳志列對整個工控市場的判斷,顯然是一條不錯的論據。陳看好工控市場及研祥的理由還包括:隨著社會信息化的不斷深入,關鍵性行業的關鍵任務將越來越多地依靠工控機,而以工業PC(IPC)為基礎的低成本工業控制自動化正在成為主流;本土工控機廠商所受到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
“工控行業的產品和技術非常特殊,因為我們出產的是中間產品,是為其他各行業提供可靠、嵌入式、智能化的工業計算機,”陳志列說,“從數字家庭用的機頂盒、數字電視,到銀行柜員機、高速公路收費系統、加油站管理、制造業生產線控制……,金融、電力、政府、國防,等等這些信息化需求巨大的行業,都和工控機密切相關。有了旺盛的需求,工控行業兩位數的高速成長很自然。”
高速成長的另一面,是中國工控機市場的總盤子依然不夠大。目前,PLC(可編程控制器)的市場份額依然要大過IPC(工業PC),而更加貼近標準化應用的IPC雖然已經威脅到PLC的地位,并正在成為工控的主流,但是“整個市場的規模沒有到100億元,所以還沒有吸引到足夠多的產業大佬一起競爭。”
即使是這樣,中國工控市場的競爭看起來已然非常激烈。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從歐美廠商到中國臺灣省廠商,市場主動權幾易其手,研祥等中國內地工控機廠商雖然在90年代后期迅速崛起,但是作為一個競爭整體,其在整個中國工控市場中的地位依然需要更加努力。
“新的競爭形勢呼喚產業鏈的進一步細致分工,”陳志列認為,“其實這個行業的圈子很小,很多老朋友在一起做市場、搶單子都快十年,但是大家越來越趨于合作而非競爭,更多公司會選擇走向專業的系統集成,而非做自己的產品。”
陳志列解釋說,工控機產品的最大特點是可靠性,所以產品從研發到暢銷的間隔時間很長,因為行業用戶需要對工控產品進行反復的、嚴格的測試。這時候拼得就是資金實力,如果撐不下來,還沒等到產品暢銷,自己就先倒下了。“除了產品,專業化的系統集成市場其實非常大,比如專門面向鍋爐工控機的系統集成,再如銀行柜員機,還有軍工領域的工控系統,一樣會活得很好。”
這也是研祥為什么要選擇上市的主要原因。“我們的利潤率不錯,如果只是為了埋頭賺錢,沒必要選擇上市,”陳志列說,“上市就是為了獲得更大的資本平臺,中國工控機市場必然會走向更大的規模和真正的競爭,那個時候如果很多IT巨頭都進來了,你沒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和平臺,即使有好的技術和產品,也根本撐不到勝利的那一天。”
為了5年~8年以后的競爭布局,陳志列很想聯合更多的產業伙伴,在打造本土工控機廠商產業生態鏈上“做文章”,“中國臺灣省的工控機廠商打敗了歐美廠商,內地的工控機廠商也一定能將市場主導權奪過來!”
研祥十年
2003年對于研祥來說是一個“好年”,企業召開十年慶典,還在香港成功上市。“第一次搞那么大的慶典活動,”陳志列感慨說,“十年、上市都是民營企業的重要門檻,過了這兩道關,研祥現在應該好好想想下一個十年該如何發展。”
對于陳志列來說,剛創業時候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了,“1992~1993年的時候,市場的毛利率能到2000%,”陳回憶道,“那個時候我們就是挨個城市開研討會,上午講課,下午收訂單,一個禮拜跑兩個城市。當時的技術人員處于非常饑渴的狀態,我們和當地的科協合作,就在科學會堂里面開研討會、做講座,很多技術人員都擠著來聽,因為當時接受信息的渠道確實少,很多國際上的先進技術發展趨勢都是這么普及開的。”
現在,發達的網絡資訊和激烈的市場競爭,還有十余年的行業信息化發展,客戶變成了專家,信息從匱乏到爆炸,“五星級酒店,請人來聽都得費周折呢。”
但是在這種轉變中,研祥的內部人員流動率卻出奇地穩定,“我們在深圳有1200多人,流動率很低,這是在移民心態很重的深圳啊,”陳志列感慨說,“很多人都做了五年、八年,依然能與研祥一起不斷進步,這是我們在下一個十年繼續成長的最好的本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