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擺脫電力短缺的困境,各地都在想方設法上煤電項目,上油電項目,上水電項目。無可否認,這些項目的上馬無疑是解決電荒的重要途徑,但它們將進一步消耗彌足珍貴的不可再生資源,并且不可避免地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專家就此指出,除此之外,我國還應該充分利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風能,通過大力開發風電以彌補電力的不足。
從事風電開發研究20多年的廣東省氣象局高級工程師錢明光說,我國風能儲藏量十分豐富,但利用開發程度相當低,隨著我國能源的日益緊缺,大規模開發風電已成為現實需要,而目前無論從經濟上,還是技術上來說,我國都具備大力開發風電的能力和條件。
――風能儲備豐厚 開發嚴重滯后
在我國,能夠用來開發風電的地區不僅僅是新疆和內蒙古,甘肅、西藏、青海、遼寧,沿海地區的廣東、海南、福建、江蘇、浙江等地,風能儲備也相當豐富,都是開發風電的理想之地。目前一個比較普遍認可的統計數據是,我國可開發的風能儲藏量達2.53億千瓦,占世界第一位。
錢明光說,這個數據是上世紀80年代初氣象部門統計出來的,但這只是陸地風能的統計,還不包括海上風能的儲藏量,如果加上海上風能,我國風能的儲藏量肯定要超過10億千瓦,這是一個驚人的數據。據了解,截至2003年底,我國電力總裝機容量是3.85億千瓦(不包括風力發電)。
目前,發展改革委正在組織全國氣象部門對我國風能儲藏情況進行全面摸底。參與這個計劃的錢光明說,國家準備投資幾千萬元來重新評估我國的風能儲藏現狀,為風電的大規模開發和產業化鋪路。他說,盡管目前準確的數據還在統計中,但結果肯定是令人欣喜。
錢光明說,目前我國小水電開發程度相當高,該開發的地方都已經開發了,因此在利用可再生資源發電方面,風能是最具開發潛力的能源,是解決能源短缺的重要途徑之一。但在我國,風能發電所占比例相當微小,只占到全國電力裝機總容量的0.11%,大約只有56.7萬千瓦。
比起歐美國家,我國風能開發步伐已遠遠落后。目前美國的風電裝機容量已超過600萬千瓦,西班牙也已達600萬千瓦的規模,還有德國、荷蘭、丹麥等國家的風力發電也實現了產業化開發。此外,我國風電開發還趕不上印度,目前印度的風電裝機容量也有211萬千瓦,大大超過我國。
由于以往煤電和水電供應基本上不成問題,因此風力發電并沒有進入人們的開發意識,但隨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能源的短缺讓人們意識上出現一個逆轉。錢光明說,現在從國家層面到各地,都已逐步形成一個共識,就是開發潛力巨大的風電已迫在眉睫。
――風電大規模產業化 價格性比是道坎
以前我國風電開發緩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風電開發一次性投入較大,風電價格比煤電、水電要高,市場化運作存在一定難度。但也有不少專家認為,實踐證明,風電發展到目前階段后,風電的性價比正在形成與煤電、水電的競爭優勢。
一是技術設備水平已取得突破性進展。經過各國科技人員的努力,用來發電的風機的功率不斷提升,以前的風機大多只有幾十千瓦的發電能力,還處于小打小鬧的階段,而目前1000千瓦以上的風機已開始在國外大規模運用,這為風電大規模產業開發奠定了基礎。隨著風電建設規模的擴大,風電價格將不斷降低,長遠效益十分可觀。
二是風力發電可達到污染零排放的目的。一方面風電企業節省了大量治理污染的費用,同時風電開發企業還可以將這一指標在市場上進行交易,從而獲得利潤。此外,目前世界上不少國家對風電實行傾斜政策,優先購買風電,而且收購價格要比其它電的價格要高,因此風電開發的市場回報是相當可觀的,可與火電等展開競爭。
在歐美等國家,風電的成本已開始小于其它電源。有一份這樣的比較數據,在歐洲一些地區,每千瓦時風電的綜合成本是4美分到6.31美分,而煤電的成本是7.3美分到24.25美分,天然氣電的成本是5.15美分到9.4美分,核電的成本是11.35美分到15.3美分。可見,風電的價格性比還是具有相當的優勢。
因此在歐美地區,風電發展十分迅速。美國、意大利和德國年增長高達50%以上,德國風電已占總發電量的3%,丹麥風電已超過總發電量的10%。在全球范圍內,風力發電已經形成年產值超過50億美元的產業。
據了解,在我國一些已開發風電的地方,風電企業也獲利豐厚。在廣東的南澳島等一批風電企業,目前都在增資擴產,他們都表示電力日益緊缺為風電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市場機遇,實施大規模產業化條件成熟。
――多層面推動 我國風電開發迎來黃金時期
不少專家呼吁,我國風能資源如此豐富,具備商業化、規模化發展的潛力,如果再不加快發展十分可惜。
事實上,我國一直都在推動風電產業的開發。1996年,發展改革委制訂了旨在推動我國風電開發的《乘風計劃》,鼓勵提高中大型風力發電機制造技術和國產化率,在“十五”期間,我國已計劃在風力發電產業投資15億元。此外,我國還對風電采取傾斜政策,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和稅務總局聯合出臺了對風力發電實行按增值稅應納稅額減半征收的優惠政策。此外,風電企業在土地利用方面也享受優惠政策。
目前,我國風電正在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迅速增長,在廣東、福建、內蒙古、新疆等地已建立風電場36個,上規模的風電企業數十家,但離大規模產業化開發還有較大距離。
近兩年來,我國風電開發的步子明顯加快。據錢光明介紹,全國人大草擬了《可再生能源法》的征求意見稿,目前正在全國范圍內征求相關意見。在這部征求意見稿中,風電開發占有很重要的部分。其中有一款對煤電等污染發電企業作出如下的規定,凡規模達500萬千瓦的火電企業,必須拿出資金開發風電配套工程,到2010年風電裝機要達總裝機容量的5%,到2020年風電裝機要達到總裝機容量的10%。同時為促進我國風電設備的發展,風電設備的國產化率要達到50%以上。
錢光明說,這一法規出臺后,將從法律層面上對我國風電開發給予保障,對我國的風電開發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按照這一規定,到2020年全國風電總裝機容量有望突破2000萬千瓦,屆時風電產業將真正邁上產業化臺階,并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發展改革委等國家有關部門也正在加緊風電的產業化開發力度,大型項目紛紛上馬。2003年,經發展改革委風電特許招投標,江蘇如東風電場和廣東惠來石碑山風電場項目開始啟動,這兩個風電場的發電功率均為10萬千瓦,是目前我國單個風電場規模最大的兩個項目,這也標志著我國風電市場化建設邁出了實質性一步。
據發展改革委中國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項目辦公室主任周鳳起介紹,如東風電場和惠來風電場作為國家特許權招標項目,旨在探索促進風力發電的規模化發展和商業化經營。特許權以強制性市場政策規定出高電價,同時引進競爭機制提高風力發電的經濟性。如東風電場建成后,可供電量全部由所在地電網企業收購,風電上網電價執行兩段制電價政策。風電機組累計發電利用小時數達到3萬小時前為第一段電價執行期,電價通過特許權招標方式確定。風電機組累計發電利用小時數3萬小時后,到特許期滿為第二段電價執行期,電價執行當時電力市場的平均上網電價。項目特許經營期為25年。
除了陸上風電開發外,海上發電近年來成為國際風電產業發展的新領域,我國也正在嘗試在這一領域有所突破。目前,廣東正在著手準備在南澳再建立我國第一個海上風力發電廠,目前處于試點開發前期研究階段,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已經批準立項。
錢光明說,風電開發程度是一個國家環保的重要標尺,因此推進風電開發將對我國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產生重大影響。但目前我國風電價格還是較低,大大制約了這個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他建議,國家應進一步完善對風電開發的政策導向,在調動大型發電企業開發風電的同時,還要讓企業有利潤回報,國家可以通過風電價格各電網分推的方式,提高風電的價格,等到產業程度提高后再逐步降低風電價格,以促動更多的資金流入風電產業,讓風電盡快成為我國重要的補給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