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魯克關于社會創新的見解極大地拓寬了我們的眼界和一般人從事創新的空間。大部分人并不是某一特定科技領域或專業領域的專家,但是他們同樣可能在該領域找到相關的創新機會,只要他們關注有關的市場、用戶和用戶的現實情況。
眾所周知,在彼得·德魯克的管理學體系中,“創新”、“企業家精神”素來占有舉足輕重的顯要地位,近年更成為國內企業家關注的焦點之一。一本中文版《創新與企業家精神》跨越了語言的屏障后,激起了人們對德魯克原旨的深入探討。
本期,我們越洋采訪了德魯克先生在中國的學生、彼得·德魯克管理學院(原北京光華管理研修中心)的創辦者、光華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邵明路先生。邵先生通過對創新和管理的關系、創新與聰明的創意有何不同、如何發現創新的機會、創新活動的管理、企業家戰略等11個問題的概述,詮釋了德魯克的創新與企業家精神的核心思想及其實際應用方法。
《培訓》:創新和管理有什么關系?從事管理是否一定要創新?
邵明路:首先,創新與管理是不可分割的,實際上,創新是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德魯克對什么是管理有一段話:管理就是界定組織的使命,并組織和激勵人力資源去實現這個使命。界定使命是企業家的工作,而組織與激勵人力資源屬于領導力的范疇,二者的結合就是管理。這段話里提到界定使命的工作,這個工作就是創新。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組織的使命過一段時間就需要重新界定。
德魯克又說,企業的目的有也只有一個,就是創造顧客。由于企業的目的是創造顧客,所以企業有而且只有兩個基本功能,市場營銷和創新。市場營銷和創新能產生經濟成果,企業其余的活動則都是成本。如果你生產了很多產品,沒有市場營銷,產品定位錯了,賣不出去,生產活動就成了成本。顧客的需求、誰是顧客、市場結構都是不斷地在變,比如一個顧客今天買你的產品明天不買了,或者他依然購買,但購買的目的改變了。創新始于不斷地發現新的顧客,從顧客購買行為的變化當中發現機會,這是動態的市場營銷。當重新界定了誰是顧客,他們在哪里,他們想要什么和需要什么的時候,也就提出了重新定位企業業務的要求,接下來引起從產品、流程、技術、結構、資源配置、銷售方式和渠道等一系列的改變,這整個過程就是創新。任何組織都是處在外部變化的環境當中,它要生存,就要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而重新定位自己的職能、任務或說使命。不創新就滅亡。因此,德魯克總結說:創新是管理的核心。
管理不僅僅是建章建制維持日常工作,管理最重要的是把握方向,明確哪些是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不該做的事當成是該做的事,做得越多,企業成本越高。一般人認為的管理是組織一定要有程序結構、要有報告、要有一定的規章制度。把這些當成是管理,是對管理非常狹義的理解,這些只是管理工作中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說是較次要的一部分,管理最重要的是界定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有些事越干得多、干得快也就越浪費,有些事哪怕效率低一點,但是在向正確的方向上走。
界定使命不是坐在屋子中規劃,是要走到市場中去,你的產品是給誰生產的,他們的需求怎樣,怎么樣能滿足他們的需求,這是最重要的。到市場中去,搜集、了解、接觸,不斷地這樣做,做得越細越好,這樣才能保證你是在做有效的事。
《培訓》:什么是創新?創新和聰明的創意有什么不同?
邵明路:有個電視訪談節目,訪談對象是個發明家,他有幾十項發明申請了專利,但所有的專利都沒有找到投資,由于不能被商品化,這個發明家最后窮到無法維持基本生活。主持人很同情他,呼吁現場觀眾中的企業家為他投資,企業家們問了很多實際的問題,關于要把專利化成商品、讓人愿意購買,如何實施,發明家回答不了,結果還是沒人愿意為他投資。
作為旁觀者,我非常同意在場企業家的判斷。這件事情清楚地表明,只有聰明的創意、甚至申請了專利,卻并沒有最后完成創新,因為這些創意無法為社會與市場、為某些特定的人群帶來好處、帶來有用的功能,這就不是創新。
德魯克說,創新是市場或社會的變化。不是某種發明,不是主觀的,是客觀的,是作用于外界的。它為客戶帶來更大好處,為社會帶來更多財富,以及更高的價值和滿足。檢驗創新的標準永遠是它為客戶做了什么、是否創造價值。因此,企業家精神永遠需要關注市場,以市場為導向,落實到結果。創新從字面來破譯,“創”是創造,“新”是新價值,合起來就是創造新價值,這是客戶眼中的新價值,為客戶帶來滿足感,而不是只為做這件事的人帶來滿足感。
德魯克進一步說,創新可以被定義為賦予人力和物質資源以新的、更大的創造財富的能力的任務。管理者必須把社會的需要轉變為企業的盈利機會,那也是創新的一種定義。
創新不是個通俗文學的名詞,也不是特指科技,它是經濟學或社會學方面的術語。是重新配置資源,把它從產出比較低或者沒有生產力的地方,轉移到產出較高的地方。德魯克引用喬納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的話:“誰能在原先只長單葉草的土地上種出雙葉草,那么他就要比所有思辨的哲學家或是玄奧的系統創建者更有功于人類”。使資源的使用更有效了,這種人是企業家,這種行為就是創新。哲學家或者抽象理論家,他們必須通過企業家的創新活動,才能使他們的工作變得有益。一定要有人承擔這個責任,運用知識、運用技術、運用發明,才能產生人們所要的最終結果。
成功的企業家中,非常聰明的人不多見。原因就是,創新更重要的工作是怎么把聰明的創意變成成果,這個過程很多聰明人往往由于太聰明,而不愿意或不屑于去繼續完成,有人統計過,從聰明的創意化成成功的創新,轉化率只有千分之二,因此德魯克在講創新的來源時,幾乎不與聰明的創意發生關系。
《培訓》:創新是一種天賦嗎?企業家是不是一群很特別的人?創新能力可以后天學習和培養嗎?
邵明路:創新和天賦是兩回事,只有極少的企業家和成功的創新者是因為天賦而創新。絕大多數成功的創新者,他們的創新能力是通過長期的磨練,長期的思考,形成有系統的觀察和學習方式,同時也培養出持之以恒、腳踏實地、艱苦工作的習慣。
如果說企業家是一群很特別的人,他們的特別之處就在于歡迎變化,總是張開雙臂迎接變化,他們把變化看成是事物發展的健康的正常狀態,在變化當中尋找創新機會,而不是害怕、討厭、排斥變化。企業家的另一個特點就是他們都相當保守,總是從小事試起,邊做邊調整,而不是像多數人想象的是一群冒險家,膽大妄為,孤注一擲。
并不是只有在工商界創辦或領導企業的人才是企業家,他們也不一定都是當頭的。30多年前,我在陜北農村當基層干部,村子里有個人被稱為懶漢,很被人看不起,他一到太陽毒了就回家了。有天我路過他的自留地,發現田里的農作物長勢特別好,后來我在他家又看見糧食囤得滿滿的。他種地非常用心,雖然只讀過小學四年級,但會買書來研究種地。當時我主張種經濟價值更高的棉花,但因為當地無霜期和日照期短,棉花籽種下還沒開花霜就降了,老農們都反對,只有這個懶漢支持我。他每天早上收小孩尿,兌水把棉花籽放在里面泡24到36小時,清明前深種。因為泡過小孩尿,種子有熱力,叫“胎里壯”,不但能在厚土覆蓋下發芽,還能拱出化凍后的土地,爭取到了十多天的生長期。結果,所有棉花都開花了,一畝收到了80多斤皮棉,產值是種糧食的四到五倍。這個農民正是那個“能在原先只長單葉草的土地上種出雙葉草”的人,他使同樣的資源產出了更大的價值,他的行為是創新的行為,他的身份就是個農村企業家
企業家這個詞最早是從法語來的,先翻譯成英語,再翻成中文后被誤解,其實它的原意是創業者、從事無中生有工作的人,不一定是做工商企業的人,也不一定是老板。30多年前中國還沒有私營企業,但在農村已經有了企業家。可見企業家精神、創新不是那么神秘,在我們周圍、各行各業,都有這樣的人和事。
德魯克認為,創新可以成為一門學科,供人學習和實踐。任何有勇氣面對決策的人,都能夠通過學習成為一名企業家,并表現出企業家精神,正像上面那個農民通過自學、思考和實干做到的一樣。
《培訓》:除了新科技和新產品,還有哪些領域可以進行創新?創新有哪些具體的表現形式?
邵明路:一般人認為,創新是指科技和新產品,實際上,創新可以在方方面面進行,如服務、工作流程、生產流程、市場和渠道等等。一個組織的策略、政策、結構、人才的培訓、招聘方式,信息的獲取和使用,都可以做改變,只要這種改變能對組織創造更高的績效作出貢獻。
如果出現了以下三種情況,就說明在企業或行業的某個領域發生了創新,這三種情況都與顧客得到的結果有關:
第一種情況,同樣的投入產出了更多的數量,這使顧客可以用更便宜的價格買到同樣的產品或服務。
第二種情況,同樣的投入產出了更高的質量,這使顧客可以用同樣的價格買到更好的產品或服務。
第三種情況,為舊產品找到新用途。德魯克為這種情況舉了一個例子:電冰箱原本是用來冷藏食物的,生活在北極的愛斯基摩人似乎并不需要它。但是,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人在市場方面進行了創新,最終使愛斯基摩人變成了冰箱的用戶——他們用冰箱為食物化凍。
《培訓》:什么是社會創新?為什么社會創新甚至比科技創新還需要?
邵明路:德魯克指出,在每個企業中,基本上存在著三種主要的創新:產品或服務方面的創新;市場與消費者行為和價值方面的創新;各種技能與活動的創新——制造產品和提供服務并把它們推向市場時所需要的各種技能和活動的創新。上述創新可以分別叫做產品創新、社會創新(如分期付款方法)和管理創新。
前面所舉的讓愛斯基摩人購買冰箱就是一項“市場與消費者行為和認知價值”方面的社會創新。另一個例子發生在100多年前的美國,當時農民為了提高效率,很需要收割機,但是他們支付不起昂貴的價格,銀行也不愿意貸款給他們;而另一方面,所有收割機的供應商都面臨滯銷。當時有家收割機商家發現,農民的收入是按照季節的,收獲出售后才有資金。這個商家讓農民先用收割機提高工作效率,收入增加了,每季拿一部分還款,兩三年下來就能還清欠款。
這就是“分期付款”的起源。現在這個做法已經很流行,被應用在各行各業中。這是典型的社會創新,它沒有任何科技成分,但是它讓原有的產品實現了價值。
德魯克說,與技術創新比較而言,對社會創新的需要甚至可能會更大。實際上,社會創新在社會和經濟變革及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已經與技術創新所起的作用相當。我們社會的各種需要——世界上三分之二的貧窮地區在社會和經濟方面迅速發展的需要、大城市中的各種需要、環境方面的各種需要、教育和衛生保健方面的各種需要——這些都是企業和企業的管理人員在社會創新方面的各種機會,是企業家未來所面臨的各種機會,從而對管理知識、技能和績效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
德魯克關于社會創新的見解極大地拓寬了我們的眼界和一般人從事創新的空間。大部分人并不是某一特定科技領域或專業領域的專家,但是他們同樣可能在該領域找到相關的創新機會,只要他們關注有關的市場、用戶和用戶的現實情況。順便說一下,我在8年前在德魯克先生的鼓勵下創辦管理培訓事業,即今天的“彼得·德魯克管理學院”,也正是這樣一個“外行”所做的社會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