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卡機器人(上海)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孔兵
20世紀50年代,被譽為人工智能之父的艾倫?麥席森?圖靈提出著名的“圖靈測試”,指出如果第三者無法辨別人類與人工智能機器反應的差別,則可以論斷該機器具備人工智能。自此,人工智能是否會替代人類的話題不斷出現。
而后,人工智能衍生出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最有代表性的莫過于機器人。
深耕垂直行業 拓展新領域
庫卡機器人(上海)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孔兵在機器人行業擁有超過十五年的豐富企業管理和業務拓展經驗,作為負責KUKA機器人制造、銷售、售后服務等在華所有業務的他,對機器人產業有著極為深刻的理解。
KUKA集團是業內眾所周知的機器人“四大家族”之一。庫卡機器人(上海)有限公司是德國KUKA公司設在中國的全資子公司,成立于2000年。公司至今已在全球安裝了15萬臺工業機器人。KUKA可以提供負載量從3千克至1300千克的標準工業6軸機器人以及一些特殊應用機器人,機械臂工作半徑從635毫米到3900毫米。進入中國市場以來,KUKA機器人也不斷以其革新的機器人技術推動著中國汽車制造業的自動化發展。
據了解,KUKA機器人廣泛應用在儀器儀表、汽車、航天、消費產品、物流、食品、制藥、醫學、鑄造、醫學等工業,主要應用于材料處理、機床裝料、裝配、包裝、堆垛、焊接、表面修整等工藝環節。
孔兵告訴記者,KUKA在這些應用領域(一般工業)的發展正呈現出增長勢頭,而公司客戶的主要分布還是在汽車工業領域。
一直以來,汽車行業都是KUKA的強項,這和企業的歷史不無關系。孔兵介紹道:“1956 年,KUKA實現焊接設備機械化,向大眾汽車提供了第一條多點自動焊接生產線。鑒于汽車工業對高性能可靠機器人的需求,KUKA歷經17年的不斷探索與革新,于1973年開發出了第一臺自己的工業機器人。這一背景造就了KUKA在汽車制造行業的強勢地位,借助其 30 余年在汽車工業中積累的技能經驗,KUKA也為其他領域研發創新自動化解決方案,例如醫療設備、太陽能工業和航空航天工業等。”
曾在汽車制造廠擔任過工程師的孔兵談起汽車行業便滔滔不絕。“提起焊接,多數人腦海中浮現出的仍是四濺的火花和全副武裝的焊接工人。數十年前,艱苦的人工焊接作業為中國制造業發展打下基礎,但在現代工業生產線上,手持焊槍作業的畫面已定格為時代的記憶,取而代之的是以工業機器人為支撐的自動化焊接作業系統。”提到這些,孔兵的話語中流露出難以掩飾的興奮。
對于機器人全面“ 入侵” 焊接領域,身處其中的智能焊接系統供應商有著最深切的感受。孔兵講述了昆山華恒焊接設備公司的應用案例:“在過去二十年中,華恒抓住行業轉型的契機,從‘焊一個圈’到‘焊接的藝術’,在這種提升背后,是智能化機器人帶來的高效率和柔性化。為了向客戶提供更靈活的自動焊接集成方案,華恒在八年前正式與KUKA合作。高效率的KUKA機器人不僅能精確、可靠地完成焊接作業,同時也讓華恒這樣的智能焊接集成系統供應商能專注于系統開發和工藝流程的優化,從而為其客戶開發更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當然,KUKA并沒有忘記對其他垂直行業的深耕。記者了解到,近日KUKA攜手上海威士機械有限公司,實現了機器人在國內縫紉行業自動化的首次應用,在世界上也屬于率先進行嘗試的幾個集成應用之一。在該項目中KUKA機器人主要的工作是給兩臺縫紉專機(鎖扣機與釘扣機)進行上下料操作,這個工藝流程包含40多個動作,邏輯復雜,集成了視覺系統、縫紉同步(KUKA RSI)技術、外部品牌編碼器之間通信與計算等先進技術。孔兵也表示,未來KUKA還希望向更多行業和領域拓展。
順應市場需求研發創新
如今, 中國已成為工業機器人最大、增長最快的市場。李克強總理年初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無疑是中國加速智能化產業發展的催化劑。但與此同時,中國當下所面臨的是機器人的人均擁有量遠低于發達國家,并且國產自主品牌在競爭之下難以突圍。在人們思考機器人產業在中國該如何發展時,KUKA似乎早已有了明確的方向。“品質始終是KUKA追求的最高目標,選擇KUKA的產品就意味著產品可靠、更實用、使生產更富效率并更節約成本。在過快過熱的工業機器人發展勢頭之下,KUKA把握的機遇就是為我們的客戶提供最前沿的技術和最卓越的產品及服務。”孔兵充滿自信地說道。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源動力。KUKA產品的設計和研發都在位于德國奧格斯堡的KUKA機器人集團總部。KUKA于2014年3月11日在上海建立了新生產基地,生產面向亞洲地區的KUKA工業機器人產品。新工廠目前擁有20,000平方米廠房,350個工位。KUKA善于聆聽客戶意見,當然也希望貼近中國客戶需求。目前,其正在積極籌備在中國建立研發團隊。
在今年的上海工博會上,KUKA全球首發KR CYTEC nano系列產品,在中國市場重新定義 6~10 公斤低負載領域的機器人技術。孔兵認為,除了堅固、精準、靈活,工業機器人的發展趨勢需要在更有限的空間中更加節能、靈敏、易操作。全新KR CYTEC nano系列就是順應這些市場需求而誕生的機器人技術。
機器人幫助用戶創造更大價值
盡管有《中國制造2025》規劃的支持,但基礎薄弱的中國制造業要全面對接德國的“工業4.0”仍有差距。在孔兵看來,今天所謂的自動化還是硬自動化,欠缺柔性生產實力。而在此方面,機器人恰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極佳方案。
KUKA一直以來就緊跟“工業4.0”的大趨勢,積極布局智能生產和智能工廠的建設。主要關注于智能生產系統及其流程和工藝,掌控整個企業的生產物流管理,提高效率,并將客戶要求的特性加入到生產計劃中,尤其是短期的快速的要求。
2013年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未來,“機器人+互聯網”的數字化生產方式將很大程度上改變制造業。正如孔兵所言,尋找“互聯網+”與機器人在升級改造傳統制造業過程中的“中國式”契合點,促使我國工業轉型升級過程走出一條比單純“ 機器換人”更好的路徑。
盡管機器換人的“ 號角” 已經吹響,但機器人在中國制造業中的普及仍存在挑戰:一是站在機器人生產廠家的角度,怎樣設計出更符合本地用戶需求的產品是關鍵;二是如何使機器人的應用與周邊設備無縫對接,更好地應用于各行各業。
KUKA長期致力于從客戶的角度幫助他們解決問題。KUKA通過顧問形式由相應的部門與客戶針對使用、維護等多方面進行咨詢和深入探討,清楚了解客戶需求并做出相關應對,幫助他們達成能夠實現其工藝的自動化要求。另外,KUKA每個月會有一次針對客戶的定期培訓。如有特殊需要,也會派工程師上門培訓。客戶購買KUKA的產品后,KUKA每年為客戶定期保養和檢查,發生故障時迅速為客戶排除,解決了他們的后顧之憂。為更快響應客戶需求,KUKA在中國市場設有多個銷售及服務區域,每個區域都配備銷售及售后服務人員,而他們都是來自于應用領域的專業人士。
奇點,在美國未來學家雷蒙德?庫茲韋爾的理論中指的是人類與其他物種(物體)的相互融合,確切來說,是指電腦智能與人腦智能兼容的那一神妙時刻。今天,工業機器人在中國乃至全球制造業中的發展正是站在了“ 奇點”上。面對這一切,KUKA已做好了迎接挑戰的準備,勢必要在此時助力客戶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
摘自《自動化博覽》2015年1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