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加萊(中國)大中華區總裁 肖維榮
1996年,已在歐洲生活多年的肖維榮博士只身回到中國上海,他的目標簡單而明確,即將貝加萊的產品和技術引入中國市場。20年過去,他帶領貝加萊中國團隊依靠領先的技術實力和獨特理念從容地開拓中國市場,專注而專業的形象讓貝加萊成為了中國自動化市場上一道獨樹一幟的風景。如今,貝加萊已成為中國自動化領域高端市場的有力競爭者,成為中國機械制造行業方案型市場的領導者,更成為代表自動化未來發展方向的技術引領者。
專注創新 技術為本
與自動化行業的眾多職業經理人不同,肖維榮博士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學術派”。其先后于山東工學院電機系、西北工業大學航空自動控制系畢業后,于1989年赴德國卡塞爾大學電氣工程系攻讀工學博士學位。學業完成后他雖然選擇留校任教,但德國大學院校和產業界的密切關系使他更渴望走出象牙塔,去企業里“闖一闖”。而對于他選擇了貝加萊這樣一家“小企業”,肖維榮直言是源于自己的“技術情結”:“ 貝加萊獨特的創新精神和文化深深吸引了我,領先業界的前沿技術和產品讓我感受到這家企業腳踏實地致力于創新,致力于為客戶提供差異性的高技術含量產品。雖然也曾收到更知名企貝業的邀約,但對于技術的熱愛讓我最終選擇了貝加萊。”
確如其言, 回顧貝加萊的發展歷史,雖然只有短短30余年的歷程,卻有著深厚的技術積淀與目光獨具的創新傳統,憑借一系列突破性和演進性創新引領著自動化技術的發展:1979年,貝加萊公司成立; 1985年即推出支持高級語言開發的PLC;1987年推出集成CNC功能的PLC;1995年推出支持分時多任務操作系統的PLC;1997年推出Automation Studio集成開發平臺;1998年推出ACOPOS系列智能型驅動系統;2000年推出集成顯示與控制于一體的Power Pannel系列; 2001年推出第一個工業實時以太網技術EthernetPOWERLINK;2003年推出第一個開放且獨立于總線的安全協議openSAFETY;2006年推出無風扇設計的工控機APC系列;2008年推出支持MATLAB/Simulink自動代碼導入的Simulink PLC概念;2009年推出SafeMOTION;2012年推出針對機器人的安全技術SafeROBOTICS;2014年推出全集成的模塊化平臺mapp……
貝加萊的創新不僅僅停留在技術和產品層面,更有其獨到的前瞻性理念。貝加萊一直強調集成平臺開發的重要性,在十幾年前就已經預見到未來行業所需的技術平臺,并搶先完成平臺開發,貝加萊的Automation Studio為其所有自動化產品提供了一個統一的軟件平臺,并提供整個項目設計、管理、開發、調試與維護的全流程服務能力,呈現出技術的前瞻性。此外,貝加萊一直以來是開放自動化技術的倡導者,將IT技術、軟件、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等開放的技術引入自動化領域,同時提供開放的開發能力,使得客戶可以根據自身的應用需求,靈活的開發應用軟件,不受平臺和軟件功能的約束。而如今這樣的理念已成為自動化技術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和方向。
肖維榮表示自創立之初創新就已成為貝加萊的DNA:“公司創始人ErwinBernecker和Josef Rainer創立貝加萊的初衷就是要以創新的技術來為用戶提供更好、更適用的自動化產品。自創立以來,創新一直是貝加萊持續發展源源不斷的動力。”
專業方案 立足中國
雖然有領先的技術和產品,但1996年肖維榮回到中國時卻面對著一切從零開始的挑戰。“1996年,在中國沒有人聽說過貝加萊,早期成立的公司已經用標準化的解決方案瓜分了中國的自動化市場。基本上,我拿到的是一張白紙,沒有客戶就意味著沒有銷售額——那就是我們的起點。”對于當時境遇肖維榮這樣描述。
如何快速打開市場?肖維榮選擇了一條與傳統自動化廠商產品型銷售不同的道路——以客戶需求為導向,聚焦行業性的整體解決方案,“與成熟市場用戶不同,中國制造業用戶除了對于產品和技術的需求,對于系統集成、技術支持和培訓的需求同樣必不可少,基于此我們選擇為用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概括來說,貝加萊提供的不僅是高性能的硬件,而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個開發系統的完整平臺,以及在這個平臺上貝加萊的工程師團隊為行業客戶所提供的優質的服務支持。”肖維榮表示。
貝加萊通過把握行業需求的共性與客戶需求的個性來提供整體解決方案,依賴于軟件的靈活性和硬件獨立性設計系統方案,實現軟件的模塊化,將自動化方案以軟件為核心搭建構成了自動化技術的新模式。以直接為客戶提供最優秀的方案來贏得客戶的長期信任,這也正是貝加萊在中國20年來能夠持續增長的源動力。
貝加萊方案涵蓋硬件、軟件與行業的應用集成,從提供硬件方面的行業應用開發,再到將行業軟件固化為軟件組件,從而快速地搭建系統,大大地縮短了“Time To Market”,同時也能夠降低系統整個的開發周期和開發成本,大大提升中國本土機械制造商的整體發展水平。在中國,貝加萊與其客戶共同創造了許多業界第一,例如:第一個數字化變電站項目;第一臺全伺服熱收縮膜包裝機;第一臺集成套色凹版印刷機組控制系統;第一臺四電機傳動粗紗機控制系統;第一臺多軸向經編機控制系統;第一臺全伺服衛星式柔版印刷系統;第一臺3.6MW級的風力發電系統;第一家生物質發電廠;第一個數字化碼頭;第一個快速充換電站項目等。并在水電勵磁調速、熱膜包裝、噴氣織機、吹瓶機以及太陽能單晶硅爐控制等領域的高端系統中貝加萊均占有超過50%以上的市場份額。
如何在這條獨辟蹊徑的道路上取得成功?肖維榮認為這得益于貝加萊對行業“Know-How”的把握與沉淀:“為貼近行業用戶需求,我們針對每個細分行業均建立了專家型的銷售團隊和技術團隊,他們不但要了解貝加萊的產品和技術,更要了解用戶的工藝流程和相應技術,成為行業專家,以專業贏得用戶的信任。”
而據肖維榮介紹,為了打造專業的“專家型”團隊,貝加萊無論在歐洲總部還是上海,都非常重視專業的培訓和培訓體系的建立。在貝加萊工作的每個員工都要對公司產品的性能及技術原理了如指掌,能將企業文化的理念貫穿于生產和銷售中。貝加萊上海有限公司自成立以來一直保持開放而靈活的知識型企業模式,在項目管理方面確保知識能夠標準化和模塊化,提高代碼重用性,每年,貝加萊在技術與銷售團隊上都投入大量的培訓,包括新工程師入職培訓、軟件工程訓練、行業工藝培訓、總部的技術交流與項目開發培訓、項目管理培訓等等,使得團隊持續保持學習,能夠勝任各種變化的客戶需求。除此之外,貝加萊還鼓勵員工業余時間接受外部培訓,公司給予適當的資助。這一切都在支持貝加萊成為業界優秀的技術公司,也為貝加萊成為行業方案型市場的領導者奠定重要基礎。
實在文化 助力教育
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的靈魂,外化于形、內化于心,是企業持續健康發展不可缺少的內在驅動力。肖維榮博士在貝加萊中國團隊內部積極踐行“實在文化”,以務實避虛的態度對待客戶、事業、同事,塑造具有高度職業品格、積極態度、腳踏實地的團隊文化。
“老老實實做人,踏踏踏實實做事是貝加萊實在文化的主旋律。山頭主義、幫派作風、表面文章以及耍小聰明和小伎倆等等都是與此格格不入的。在團隊的建設中,我們提倡真實溝通,對事不對人,目的是做好工作。我們就是靠著這樣的實在的、率真的價值觀才一步一步地踏實發展的。”肖維榮進一步解釋說:“我常常到客戶那里去,最高興的是聽到客戶表揚貝加萊的工程師踏實、能干。這正是貝加萊所追求的,我們必須確保一個認真負責的團隊,不僅對自己、對公司,也包括對我們的客戶、合作伙伴,贏得信任必須以此為基點。”
歷經20年浸染,實在文化已經滲透進貝加萊人對內、對外的方方面面。支持中國教育發展的大學合作項目也是貝加萊實在文化的重要體現。在過去20年間,貝加萊已經投入了約三千萬人民幣的資金支持大學合作項目,包括建立聯合實驗室、成立貝加萊學界聯盟、召開自動化學界論壇、大學競賽等多種形式的合作。貝加萊從1996年開始和西北工業大學建立第一個聯合實驗室,至今已在全國高校建立了25個聯合實驗室。肖維榮告訴記者,與很多高校的實驗室僅僅是擺樣子、展示業績不同,貝加萊要求每個聯合實驗室必須是用于教學的:首先,實驗室的設備必須是可拆卸、可更換、可重組的模塊化設備;其次,實驗室必須是開放的,凡是學校的學生都可以來此進行試驗;再次,貝加萊承諾對于實驗室的設備提供持續更新,堅持把最新的技術帶到課堂上。
貝加萊學界聯盟成立于1 9 9 8 年,由貝加萊及山東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知名高校共同創建,旨在將前沿技術與學校教學、研究結合,使得在校生能夠較早地接觸到前沿自動化技術,并了解其實際應用,能夠提升動手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自行規劃研發項目等專業技術的培養。貝加萊學界聯盟每兩年舉辦一次大學競賽,被公認為學界中兼具有實戰性和挑戰性的競賽項目。此外,貝加萊還積極為學校提供基于產業實際應用需求的前沿技術,并共同開發適用教材,肖維榮還親自參與了《可編程計算機控制技術》、《裝備自動化工程設計與實踐》等教材的編寫,力圖讓學生能夠學習到更為實用的編程思想、先進的控制技術與方法、解決問題的路徑等。
自1996年組建中國公司至今的20年里,肖維榮博士帶領貝加萊中國團隊從最初的1個人發展到現在擁有200多人、9個分公司,每年其銷售額都保持著25%以上的增長,在高端機器控制如塑料、紡織、印刷、包裝、機器人、鈑金等領域贏得眾多標桿性合作伙伴,在流程工業如交通、電力、水處理、樓宇等領域取得持續增長。當前,中國市場已成為貝加萊在全球的第三大市場,占據貝加萊全球12%的銷售份額。20年間,中國經濟的一次次波動、技術潮流的不斷變革以及競爭形勢的日趨復雜,都見證了貝加萊頑強的生命力與創造力。20年,對于貝加萊中國來說又是一個新的起點,我們有理由相信,貝加萊將走得更遠。
后記:
對于肖維榮博士,媒體同行的評價是“低調”、“踏實”。此前,記者也曾留意到,和同行相比,肖維榮在媒體面前的曝光率極低。但從短短采訪中,還是不難發現,貝加萊的實在文化帶有其強烈的個人標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實在主義、平和從容的心境讓人心生敬意。對比起“說”,肖維榮更看重“做”,他信奉“少說多做”,是那種可以朝著夢想,勇往直前,用行動實現夢想的人。盡管如今事業有成,但相信他追逐更高夢想的步伐不會懈怠。他說,20年前,我30多歲,現在已經年過50,但我依然覺得自己很年輕,因為自動化就是一個讓人年輕的事業。
摘自《自動化博覽》2016年9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