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和利時智能技術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朱毅明
和利時作為國內標桿性的自動化企業,在很多人的眼中,具有傳奇的色彩。然而,隨著中國經濟走向“新常態”,產能嚴重過剩,中國制造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這樣的節點上,和利時也面臨著轉型與蛻變。固步自封,只有死路一條,唯有尋求新的突破,才能保持業績的持續增長。在北京和利時智能技術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朱毅明的眼中,智能工廠無疑是和利時的下一個突破點。
當記者和朱毅明談起智能工廠應該具備哪些特征時,他的見解非常系統且具有邏輯性:“我認為智能工廠應該具備以下特征:(1)生產設備具備足夠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維護性,符合人因工程,運行維護操作簡單。(2)全廠設備統一編碼或標識,主要的生產設備具備狀態信息采集和自動控制能力,并提供數字通訊接口,支持上傳設備運行信息和接收遠程操作指令/配置參數功能。(3)具備全廠統一編址的高帶寬工業網絡和無線網絡,主要設備和信息系統之間存在透明的通訊信道,且采取可靠的信息安全防護措施,安全風險可控。(4)生產裝備可根據生產產品的不同自動選擇特定的生產模式和運行參數。(5)具備生產可視化系統,以特定的視圖向特定的用戶提供完整、準確、及時、一致的生產設備、生產工藝、生產資源、生產物流、操作人員等信息,并支持移動和固定客戶端。(6)具備完善的生產管理系統,生產資源(設備和人)利用率達到行業先進水平。(7)具備完善的產品質量管理系統和測試檢驗系統,產品質量穩定可控達到行業先進水平。(8)具備生產大數據分析能力,實現生產過程持續優化,單位產品的物料和能源消耗達到行業先進水平。(9)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生產物料、生產過程、物流、倉儲、銷售、應用數據可追溯。(10)支持全數字化產品設計和模擬仿真,消除設計過程與制造過程的鴻溝,實現產品設計數據、BOM數據與制造數據的雙向連接,產品制造導入時間達到行業先進水平。”
如此回答,足以證明,關于這個問題,他早已在心中思考過無數次。也許正是基于這樣深入的思考,和利時在為客戶提供智能工廠方案時更加有的放矢。“和利時采用自頂向下設計,自底向上集成的V模式,以智能工廠信息集成平臺為核心,打破原有的ERP、MES、生產控制系統、生產設備的分層結構,采用數據驅動的方式,分離現場生數據管理、虛擬工廠模型、業務邏輯和應用視圖,提供基于對象化技術的工廠建模工具,采用適合非軟件專業的工程應用人員圖形化組態方式實現智能工廠自動化和信息化集成系統的深度定制,降低工程實施和長期運維成本,并打通設計與制造的數據屏障,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為用戶提供低成本、專業化的智能工廠解決方案。”朱毅明告訴記者。
親身踐行智能工廠
對于和利時來說,智能工廠的建設并不是“紙上談兵”。據朱毅明介紹,為了驗證和利時開發的智能工廠信息集成平臺和MES、SCADA、PLC、MC等核心產品,和利時自2015年起,已經率先在集團內部負責工業控制系統產品制造的業務單元——和利時電子公司實行智能化升級改造。“目前公司已經實現訂單、排產、倉儲、物流運輸、PCBA、裝配、檢測的自動化和信息化,實現了設計和制造的數據交換,截止到2016年底,實現生產人員減少30%,生產效率提升50%,能耗降低10%,生產規模從年產量60萬塊工業電子模版提高到100萬塊以上。”
目前這項工作已經讓和利時收獲了實際的回報,也讓朱毅明對今后為客戶提供智能工廠解決方案更加底氣十足:“和利時可以為用戶提供智能工廠的整體解決方案,包括咨詢規劃、總體設計、系統集成、施工管理、安裝調試、長期運維等服務和DCS、PLC、SCADA、MES等核心自動化和信息化系統產品,并提供開放的工業云服務平臺和應用開發環境。”
最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隨著智能制造在全球范圍的快速興起,智能工廠已成為傳統制造企業轉型升級的主要突破方向。在洶涌的“智造”浪潮中,有不少傳統企業主動出擊,探路智能化轉型。然而,朱毅明卻稱中國企業智能工廠的落地現象并不理想。他進一步解釋:“建設智能工廠的根本目的是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滿足用戶個性化要求、提高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并不在于實現多少投資、上了多少臺工業機器人或上線多少種工業軟件。由于制造業門類眾多,企業的情況千差萬別,照搬發達國家跨國企業集團的智能制造解決方案對中國企業的轉型升級未必合適。”
對于在中國市場土生土長起來的和利時來說,顯然更加理解中國制造業的現狀。“對于中國大部分中小型企業而言,量力而行,全面規劃,分步實施,采用小步快跑方式,每一步都要力求見到成效。我們不應該追求最先進的方案,而是要最合適的方案。最合適的,才是最好的。”朱毅明表示。
觀點分享
自動化系統是智能工廠的基礎,自動化可以理解為是智能的初級階段,隨著智能工廠建設的加速,自動化產品市場會持續擴大,特別是新型敏感元件、智能傳感器、智能執行器和物聯網設備的需求量會迅速上升。
摘自《自動化博覽》2017年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