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昌振
工業軟件是以工業知識為核心,源于工業真實需求,在工業應用過程中優化。在工業軟件領域,贏者占先、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尤為突出。目前,我國工業軟件市場八成以上的設計、制造、服務等軟件為國外品牌,工業軟件的核心技術被國外巨頭所掌控。
從技術上來看,國內工業軟件同
國外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工業技術軟件化不足。工業技術軟件化是將工業領域和工業技術中設計、仿真、工藝等方面的生產知識、工藝方法、技術經驗等實現數字化、模型化、顯性化、系統化以及智能化,并通過軟件形式進行封裝、承載、應用以及更新迭代等進行可重用“固化”,也就是將人類專家的工業知識和方法轉化為機器可執行的知識和方法,實現軟件定義智能制造。當前,我國工業各行業各領域的工業技術凝練水平不高,工業關鍵技術與信息化融合嚴重不足,部分工業軟件的核心算法尚未掌握,尤其是工業行業機理的模型化、軟件化及顯性化存在較大差異。
其次,國內外工業軟件雖然在設計原理上差異并不大,但國產工業軟件在功能、性能、易用性、穩定性等方面的表現卻差強人意。無論是企業經營管理類工業應用軟件(比如ERP、CRM、HRM、SCM等)、生產調度與過程控制用工業應用軟件(如MES、PPS、生產控制類工業APP等),還是研發設計用工業應用軟件(比如CAX、PDM、研發類工業APP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上述問題。而且,各類工業軟件之間兼容程度低,系統集成困難,導致應用和推廣過程更加艱難,圍繞工業產品生產制造銷售全生命周期的國產工業軟件產業鏈遠未形成。
沒有自主可控的工業軟件,就不可能有自主的智能制造。發展壯大國產工業軟件產業,必須加大“政產學研用”一體化支持力度,根據工業基礎軟件和工業行業應用軟件的不同特點,抓緊構建面向工業全價值鏈的整體發展規劃,著力打造自主工業軟件體系,建立健全自主工業軟件產業鏈。工業基礎軟件方面,應大力發展支撐各業務系統運行的技術基礎架構,構建統一的業務基礎平臺。工業行業應用軟件方面,應針對行業特點,提煉各行業領域的業務模型,形成面向行業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自主工業業務軟件系統。同時,還要加強既懂工業技術又懂軟件工程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摘自《自動化博覽》2019年8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