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已在全球蔓延,抗擊疫情的戰斗仍在繼續。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波及到生產、生活的多個行業,對制造業的未來發展亦產生了巨大影響。這也從側面反映我國制造業亟需在機器換人、柔性生產、產業鏈優化等方面進一步變革,相信疫情之后,制造企業將更加務實地推動智能制造,更加主動地擁抱數字化轉型,從而加速智能制造未來發展。本期將對話中國自動化學會監事長、智能制造推進合作創新聯盟理事長、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王飛躍及其團隊,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黑龍江省科學院智能制造研究所總工吳岡,西安交通大學梅雪松教授,智能制造推進合作創新聯盟副理事長、和利時科技集團副總經理史洪源,智能制造推進合作創新聯盟副理事長、菲尼克斯電氣中國公司總裁顧建黨,智能制造推進合作創新聯盟副理事長、大陸希望集團機電板塊總經理、希望森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何建波,智能制造推進合作創新聯盟副理事長王迎春,共同探討“新冠疫情對中國制造業帶來的影響”。
Q: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此次新冠疫情波及甚廣,制造業亦不能幸免。疫情給我國制造業帶來哪些影響,促進制造業實現哪些變革?
王飛躍、熊剛、王曉:此次疫情期間,“中國制造”全產業鏈幾乎停擺。由于國際、國內交通受阻,制造業復工面臨缺少原材料、缺少工人、缺少客戶等重重困難。中國制造業在突發事件(非正常事件)下的應急能力顯得非常脆弱,嚴重影響了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前景和國際競爭力。而且,疫情引發西方社會層面對中國制造的經濟技術因素之外的思考,客觀上加大加強了中國制造進一步發展的困難和阻力。上述負面影響,證明中國制造業亟需進一步變革,充分利用疫情強加給我們的巨大損失所帶來的經歷和經驗,下大力氣和決心,真正實現產業升級。比如:以不同以往的真正創新形式,加快“新一代智能制造系統”的研發和推廣應用。具體來講:(1)此次疫情對不同規模企業影響的方面及影響程度不同。首先是對企業員工的影響,對于人員密集型的行業或者企業的關鍵人員缺位對企業運營的影響最大,機器代人、智能制造、管理知識自動化都是解決的途徑。其次,企業運營資金也嚴重影響企業的生存,中小企業影響最大。再次,生產所需的原材料及物流,大型企業一般都有存貨的安全儲備,但如果超過一定時間或者對于沒有儲備的小型企業,無法采購也將影響生產;產業鏈條的緊密程度越高,一旦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影響整個產業鏈。(2)此次疫情將會促進廣大制造企業,大大加強員工的健康、安全與環境的管理,強化災難預警機制。如果在企業中員工之間因密切接觸而導致交叉感染,對于企業將可能成為滅頂之災。疫情也會促進生產相關醫療物資和醫療器械的制造企業更加注重推進柔性自動化生產線的應用,構建智能工廠,減少對人工的依賴。有些場景,必須認真考慮全流程無人操作,加速測試與試點推廣。提升物流供應鏈的智能化,提升供應鏈的抗風險能力。員工在線辦公。由于爆發性增長的海量服務難以響應,幾個中國主流的互聯網公司的在線協作平臺都出現了一些問題。這也體現出企業對數字化技術的現實需求。可以預見,制造企業會對遠程協作的任務管理、項目管理、工作流管理等軟件提出迫切的需求。
吳岡:此次疫情造成制造業企業物流中斷和疾控措施引發的產業鏈、供應鏈中斷,面臨工人短缺、材料短缺、部件短缺的問題,整個工業制造業原材料、零部件及其產品銷售如因物流跟不上而停下來,不僅損失巨大,還將對整個上下游帶來災難性影響。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海洋工程等高端裝備制造領域市場主體主要是行業領軍企業現金流健康、原材料庫存充足、抗風險能力較強,且大部分均已實現柔性化、智能化、信息化生產,在基本未受疫情影響的同時也為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貢獻。中小企業在停工減產的情況下仍需承擔員工薪資、水電房租、還款付息等必要性支出,企業面臨的資金存續壓力加大。同時,受限于勞動力和原材料短缺以及物流等問題影響,部分中小企業仍未全面復工復產。由此造成供應鏈不順暢、產業鏈不協同的被動局面,導致供應鏈向外轉移擴散。針對疫情對企業造成的停工停產問題,企業應用好信息技術手段和信息化工具,增強軟件應用能力,創新思路和方法,用兩化融合提升生產管理水平,助力企業盡快復工復產。
梅雪松:目前,大部分制造業依然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因疫情導致無法復工上班,技術工人短缺,依靠人工的制造業受到極大影響。并且,上下游產業鏈相互鏈接,制造業依賴的供應鏈協同受到重創,短板效應非常明顯,短期內逃不過資金鏈的壓力,企業幾乎面臨破產命運。尤其是長鏈復雜產品生產的企業恢復起來非常困難。因此,制造業的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是未來制造業變革的主要方向,同時,供應鏈的多元化也是重要的手段。
史洪源:疫情對制造業的直接影響,主要是人工緊缺、物流緊張、供應加劇不平衡(供應短缺和庫存積壓并存)、設計開發遠程協同需求提高。這些影響,將進一步促進制造業加快產線的少人化步伐,推動廠外物流系統與廠內物流的集成,推動市場需求與產能的實時匹配,推進設計開發遠程協同辦公,將現場人員需求降到最低限度。
何建波:一方面,制造業本身會因為復工延遲、流通減速等原因,造成短期的生產滯后;另一方面,由消費、服務、進出口領域的影響也會蔓延到制造業,會反應在制造業訂單量、庫存量的減少。疫情之下,為制造業帶來以下幾個方面的變革:
(1)制造企業將會更加注重對HSE(健康、安全與環境)的管理
此次疫情發生之初,武漢一家上市公司的員工就出現了被感染的狀況。如果由于在企業中員工之間的密切接觸而導致交叉感染,對于企業將可能成為滅頂之災。因此,此次疫情將會促進廣大制造企業,大大加強員工的健康、安全與環境的管理,強化災難預警機制。
(2)中國制造企業將更加務實地推動智能制造
此次疫情正值中國傳統的春節,疫情的發展對我國制造業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大量勞工無法按期返崗。這對急于開工的制造企業,尤其是中小型制造企業可以說是雪上加霜。因此,從長期來看,制造企業的負責人勢必會更加重視智能制造,推進少人化和柔性生產,聘用更多高技能和多技能的工人,從而能夠更好地應對勞動力的波動,構建智能工廠,減少對人工的依賴。同時,還應著力提升物流供應鏈的智能化,提升供應鏈的抗風險能力。此外,通過此次疫情,很多企業也會重新反思“零庫存”,實際上,企業對關鍵的原材料、零部件,保有一定庫存還是必要的。
(3)中國制造企業將更加主動地擁抱數字化轉型
制造企業會對遠程協作的任務管理、項目管理、工作流管理等軟件提出迫切的需求。數字化技術的深層次應用,可以幫助企業提高員工的協作效率,提高生產與運營的透明度,幫助企業更高效地應對市場需求的波動,縮短新產品上市周期,乃至創新商業模式,由賣產品轉向賣產品使用的服務。而數字化轉型最根本的價值,是能夠幫助制造企業的各級領導真正從全方位洞察數據,從數據中看出正確的趨勢。可以肯定的是,在此疫情之后,制造企業會更加重視對BI、大數據分析和AI等技術的實際應用,并對數據分析師提出迫切的需求。
王迎春:智能制造勢必加速發展。疫情使大量工人無法按期返崗,而智能制造可以推進少人化和柔性生產,從而更好地應對勞動力波動。這次出現醫用口罩、防護服、護目鏡等防護產品生產不及時、跟不上需求的情況,也會使生產醫療物資和醫療器械的制造企業更加注重推進柔性自動化生產線的應用,構建智能工廠。
Q:智能制造是制造強國建設的主攻方向,此次疫情將給智能制造帶來哪些變革和挑戰?
王飛躍、熊剛、王曉:2009年,中國科學院李國杰院士等專家在中科院2050科技發展路線項目中總結出“人機物三元計算是信息技術大趨勢”,并在2013年出版專門的“信息科技:加速人-機-物三元融合”研究報告。2010年左右,中國科學院王飛躍研究員率先提出,各類CPS都需要拓展成為社會物理信息系統(CPSS)。2016年12月,潘云鶴院士提出了人工智能2.0,其本質原因是世界正從原來的二元空間進入新的三元空間。2017年,周濟院士代表中國工程院提出智能制造系統,正在從“人-物理系統”演變成為新一代的“人-信息-物理系統HCPS”。最本質的特征就是它的信息系統發生重大變化。上一代的信息系統當中,主要只有感知、分析和決策和控制的功能,現在增加了新的認知和學習功能,這個功能是從人給到信息系統,因此信息系統不僅具有強大的感知計算分析和控制能力,更加具備了學習提升和產生知識的能力。在這樣一個階段,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使“人-信息-物理系統”HCPS發生質的變化,形成新一代HCPS,即新一代智能制造系統。由此可見,通過新一代智能制造系統,即制造業人-信息-物理系統,可以把人類的體力勞動工作逐步轉移給物理系統,把人類的腦力勞動工作逐步轉移給信息系統,人類作為“生產者”的角色逐步弱化,人類作為“指揮者、消費者”的角色逐步加強,這將極大地中國制造業在發生突發公共安全事件(如地震、臺風、疫情等)時的應對能力。具體方面:數字化技術的深層次應用,可以幫助企業提高員工的協作效率,提高生產與運營的透明度,幫助企業更高效地應對市場需求的波動,縮短新產品上市周期,乃至創新商業模式,由賣產品轉向賣產品使用的服務。在此疫情之后,制造企業會更加重視對BI、大數據分析和AI等技術的實際應用,并對數據分析師提出迫切的需求。
吳岡:推動制造企業與信息技術企業合作,深化工業互聯網、工業軟件(工業App)、人工智能、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應用,推廣協同研發、無人生產、遠程運營、在線服務等新模式新業態,加快恢復制造業產能。發揮大型平臺企業和行業龍頭企業的作用,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保障供應鏈的完整,做好生產協同和風險預警。對于可能停產斷供的關鍵環節,提前組織柔性轉產和產能共享,以信息化手段管控好供應鏈安全。
梅雪松:疫情的影響主要是對一些需要人工操作裝配加工等技能性企業的打擊,大批量產品的制造技術自動化比較完善,但對單件少批量多品種的制造企業等依賴技術工種企業影響巨大,因此,圍繞單件少批量的柔性制造系統未來需求巨大,中小企業的智能化需求和技術變革是應對這種人工緊缺的手段之一,如何開發適應于小排量多品種的智能化制造技術是智能制造亟待突破的方向之一。因此,疫情的結果將促使機器人、自動化控制、大數據軟件等智能制造技術的需求上升,利用5G的網絡化技術,加速智能制造的落地,能更加有效地在未來面對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狀況。因此,本次疫情對智能制造需求的推進起到了促進作用。
史洪源:本次疫情,將進一步推動我國智能制造從單一的車間、工廠、企業級集成,提高到以地區和國家為范圍的行業產能與需求平衡集成,以及跨行業柔性轉產的需求顯現。比如全省、全國防護用品生產能力的集成,從原料、物流、設計到加工的跨地區大集成;某些汽車企業工廠迅速轉產口罩等防護用品。
何建波:由于疫情影響,許多人員隔離、企業停工,部分勞動密集型傳統企業受較大影響。傳統制造業向智能制造轉型是大趨勢,智能制造可以把工人從繁雜重復的工序中解放出來,讓更多人參與更高層次的工作。未來,無人零售、無人餐飲、無人工廠等會強勢崛起。VR/AR等場景體驗類項目,將再次受到關注,再加上5G技術的成熟,其應用方面會加快進展,虛擬與現實的交融加速。
Martech智慧營銷&IT服務
(1)線上化。數字化將進一步成為爆點,所有的企業都會意識到:如何能夠將業務線上化、數字化將決定企業抵抗黑天鵝事件的能力。
(2)云化。眾多企業在本次疫情中,線上業務和用戶量暴增,傳統的IT架構無法支撐。眾多企業意識到只有上云才能解決這種動態擴展的突發情況,所以企業云將是下一個增長點和投資點。
(3)數據共享和管理。本次疫情體現出數據共享、采集、存儲、利用的短板,眾多數據不一致、信息不被管理,預計后續政府會加大對于公共數據共享、交換平臺的建設。
(4)智能化。眾多服務業在本次疫情中受限于服務人員的約束,所以如何能夠少人化或者無人化,將成為所有企業探索的目標,無人收銀、無人稱重、自助售貨機、自助服務等領域是服務行業下一步發展的突出重點。
摘自《自動化博覽》2020年4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