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 Erwin Sick博士正式創辦SICK。70年來,這家全球知名的德國企業始終專注于傳感器領域,憑借強大的創新能力一直走在傳感器技術發展的最前沿,成為全球傳感器市場的領頭羊。當前,工業4.0、物聯網、互聯網+等概念引發的制造業智能化浪潮,給傳感器市場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面對新的形勢,SICK將如何保持領先優勢?本刊記者特別采訪了廣州西克傳感器有限公司戰略運作總監崔麗麗,傾聽她對于傳感器產品、技術以及未來市場發展的解讀。
談及國產PLC的產業化問題,徐昌榮博士認為,隨著智能制造戰略的不斷推進,PLC產品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將日益凸顯,發展PLC對推進智能工廠建設和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PLC是智能工廠的核心環節之一,只有掌握了PLC核心技術并成功實現產業化,我國的智能制造行業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真正實現產業升級。
臺達集團資深副總裁暨機電事業群總經理張訓海在“創新驅動戰略 臺達邁入智能制造新時代”的主題演講中,分析了中國、德國、美國、日本、韓國等制造業大國的智造戰略,以及全球智能制造的格局和未來趨勢。指出,秉持“環保 節能 愛地球”的經營使命,以及“Smarter.Greener. Together. 共創智能綠生活”的品牌承諾,臺達的智能制造期待能突破時間、空間限制,讓管理者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進行各種方式的檢測和管理。
對于中華自動化電商平臺的未來發展,劉伯林顯然寄予厚望并已然做好全面布局:“我們期望通過資本的引入,讓電商平臺的業務迅速發展起來,同時在生產運維領域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運維服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昆侖海岸將通過與不同層面合作伙伴的協同合作,共同構建中國制造業的設備保障體系。未來,中華自動化將致力于成為國內最大、最好的生產設備運維服務商”。昆侖海岸也將專注于做好國內領先的物聯網設備數據提供商的角色,為《中國制造2025》貢獻力量。
日益成熟的傳感技術、迅速發展的移動互聯和全面普及的寬帶網絡,正在給轉型中的中國和眾多傳統行業帶來一系列的沖擊和變革。霍尼韋爾的工業物聯網能夠幫助企業最大化互聯實施運行數據、自動執行預測分析,加強人員協作。它既賦予企業快捷靈活的決策能力,同時又能幫助企業優化運營成本。萬物互聯已是大勢所趨,而霍尼韋爾正在做的就是憑借自身在自動化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引領工業物聯網,引領萬物互聯。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沒有強大的武器,無法戰勝對手;沒有周到的服務,也同樣得不到客戶的認可。今天的邦納,已經擁有了從高端、中端到低端的一系列的機器視覺產品,能滿足不同客戶的不同需求;同時,邦納公司非常注重售后服務的提供,我們在全國多個城市有邦納的技術和銷售人員,能夠為客戶提供在一地購買,可在異地為客戶提供安裝調試的服務,解除了一些客戶,尤其是設備制造商的后顧之憂。
近幾年,隨著臺達機器視覺產品的不斷發展,市場應用領域更加多元,經驗更加豐富,功能更加完善,臺達能夠為客戶提供更為個性化和性能更優異的機器視覺系統整體解決方案。
隨著世界對新能源的呼聲高漲,風能作為一種清潔的可再生能源,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世界風能協會稱:至2010年全球已裝機的風能總量為1970億瓦,預計到2020年將實現七倍的增長,達到14000億瓦。來自中國國家能源局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風電行業已連續5年實現翻番、總裝機容量躍居世界第一。由此可見,中國已經成為風電發展大國,前景可期。
2015年我國城市智能交通市場規模保持了高速增長態勢,特別是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推進和智慧城市相關政策的落實,我國智能交通產業迎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城市交通信號管理系統是現代城市交通控制的主要手段,也是整個智能交通系統中的基礎和核心平臺,其將在未來我國智能交通的發展中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本期記者特別采訪了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朱鳳華博士,與他探討智能交通產業及城市交通信號管理系統的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