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汽車、消費電子、通訊終端、家電電器等產品的制造中心,接下來必然要向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方向進行轉型,這需要更加精密的加工與制造手段。與此同時,未來10年中國正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勞動力成本上升和產業結構升級的壓力,廉價勞動力優勢不在,工業機器人代替人工將成為發展趨勢。隨著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中國機器人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本土涌現出了一大批機器人企業,哈工大機器人集團就是其中之一。
中國的機器人市場發展主要經歷了兩個不同的階段。20世紀90年代機器人開始在汽車行業出現普及性應用,主要是大型機器人用于焊接、噴涂作業, 隨著汽車業的迅猛發展,帶動了此類機器人在中國的突飛猛進。進入21世紀,尤其是最近幾年制造業人工成本明顯上升,轉型升級需求迫切之時,機器人再次受到關注,大、小型機器人都開始擴大應用范圍,三菱電機非常看好中國機器人市場的發展前景,正是在這一階段進軍中國市場。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推進,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公認的制造業大國。然而,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已經成為阻礙我國制造業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因素。業界一致認為,發展以工業機器人為核心的智能制造技術將成為必由之路。因此,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制造,正逐漸成為全球新一輪生產技術革命浪潮中最澎湃的浪花,推動著我國經濟發展的進程,同時,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企業瞄準這個商機。
除了強大的機器人和智能機器產品外,上海發那科還致力于為中國用戶提供性價比高、系統性強的機器人系統解決方案。去年年底,上海發那科寶山二期工廠全面竣工投產,新的機器人技術中心大樓、各類實驗室,以及系統工廠,全面提升了上海發那科的硬件實力。上海發那科可在其新工廠和實驗室中為客戶提供整條自動化線的方案設計、系統集成、安裝調試和項目驗收。劉一蓮告訴記者:“在《中國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致力于中國‘智’造,是上海發那科的使命,也是今后不懈努力的方向。”
隨著機器人智能水平的提升,機器人將會越來越大范圍地解放人類勞動,使人類可以專注于更多創造性的工作。在產業化方面,未來機器人將逐步向輕型化、模塊化、開放式方向發展,機器人硬件也將向標準化發展,實現批量化生產,從而進一步降低成本。機器人軟件將逐步開放甚至開源,實現運行平臺的統一,會有越來越多的非專業人員參與到機器人的應用當中,實現機器人更廣范圍的發展。”
目前,中國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而工業機器人作為先進制造業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裝備和手段,被稱為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雖然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但相較于其它發達國家來說,在機器人的應用上仍然存在較大差距,關于這一點,作為全球知名機器人制造商的ABB似乎更有發言權:“西方國家發展機器人技術已經持續了40年,因此,制造商們相較來說,對于機器人技術及應用都更為了解。中國工業機器人起步較晚,在機器人的安裝數量和機器人密度方面都與發達市場尚有差距。但我們相信,伴隨著本土市場對于機器人應用的教育和培訓的展開,以及應用行業不斷擴展,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將更加成熟和健康。”
市場的巨大潛力與國產機器人較低的市場占有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對此,宋曉剛有著自己的思考:“一定要從機器人本體的技術性能、關鍵零部件以及集成應用三方面盡快提高我國國產機器人的產業化能力。其中集成應用是關鍵,也是國產機器人廠商的優勢所在。
為應對“工業4.0”愿景和“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規劃的挑戰,西門子正大力推進數字化企業發展。而若想走向數字化企業,需要走好這四步:應用數字化企業軟件套件、部署工業通迅網絡、確保在工業環境下工廠與網絡的安全和系統的完整性,以及面向特定業務的工業服務。其中,工業通訊是至關重要的基礎。
當前,制造業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人說,這是以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核心,引發的新一輪變革,也有人說這是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無論是哪一種說法,這終將是一場我們從未經歷過的制造業變革,并且,這場變革必將對全球制造業的發展及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