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日前,《第一財經日報》、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上海市外商投資企業協會、上海市外國投資促進中心聯合舉辦,金光紙業(中國)投資公司協辦了“外資中國30年:新戰略、新遠景”系列管理高峰論壇之中日管理高峰論壇。在30年的節點上,回望30年,并且展望未來的30年。日資企業曾經和將會給中國企業帶來怎樣的價值,中日企業之間如何共融共生?類似的問題在論壇上成為人們討論的熱點。
[ 改革開放30年來,一方面,日資企業與中國企業形成了競爭,攻城略地,硝煙四起。另一方面日資企業的企業文化、市場策略等又是中國企業可以借鑒的模本 ]
改革開放30年來,一方面,日資企業與中國企業形成了競爭,攻城略地,硝煙四起。另一方面日資企業的企業文化、市場策略等又是中國企業可以借鑒的模本。除了在品牌建設、公司戰略、管理體系上日本企業希望與中國分享以外,他們也希望與中國企業分享危機感、社會責任感……
30年前,古林恒雄參與了中國建國以來最大的投資項目——上海石化總廠成套引進聚酯裝置技術設備的談判。
從那時候起,古林恒雄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30年來,古林恒雄一直在中國工作,他現在是上海華鐘咨詢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兼總經理,操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
30年來,中國給予像古林恒雄這樣的企業家以及日資企業大量的機會。日資企業紛紛落戶中國。
上海市外經貿委劉錦屏副主任介紹,目前上海市的外資來自于130個國家和地區,有超過5萬家,合同外資超過1371億美元,其中日本企業在上海超過6500家,合同外資130多億美元,是國外在上海投資最多的國家。日本企業在上海的發展,平均成功率和盈利率都比全市企業平均數高15%。
富士膠片、豐田汽車、索尼、歐姆龍……這些日資企業成長步伐的穩健、步步為“贏”的經營管理作風、謀求長期發展的經營心態,以及對產品質量精益求精的專業精神,都構成了日資企業這個群體的共同特征。
島國心態的競爭力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它的心理和大陸國家的心理有著非常大的區別。”北京時代新經典圖書有限公司文學主編黎遙認為,島國人的心理,總是存在著巨大的危機感。
首先是要在島上住下來,生存艱苦;其次,必須走出去,尋找機會。這與大陸上生活的人們的心理截然不同。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教授、副教務長、案例中心主任王建鉚認為,中國最近30年發展很快,但是很多方面是改革落后于發展。
而30年走上這條改革開放的道路,原因就在于中國人有非常強烈的危機感、緊迫感。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危機感和緊迫感沒有當時那么強烈了,與前者相比,我們沒有強烈的危機感的刺激,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日本企業的另一個特點是追求小而精的經營模式。這和中國企業追求大而全的心態也截然不同。
日本亞洲通訊社社長徐靜波舉例說,索尼公司發展了這么多年,就專注地做幾樣品牌產品,并且精益求精,不斷提高質量。而中國很多企業手會伸得很長,什么都想干。
在他看來,中國的民營企業尤其應該認真反思和研究學習日本企業的經營模式,如何避免風險,長遠發展,而不是抬頭看政府會不會埋單。
當然,國內也不乏一些學習日本的精細化管理的企業。寧波歐琳集團總裁徐劍光除了派團隊去學習,本人就曾經專門到日本去了三次。
“大家要以一種平常心去看待漂在海洋上的這么一個島國,資源很貧乏,人很勤奮,做事情精益求精。這一點是我們所缺少的。”徐靜波指出。
避免重蹈日本“失去的十年”
“現在中國的股價下跌了近一半。這不可怕。你能想象股價跌到1/5以下,房價跌到1/3以下嗎?”古林恒雄尖銳地指出,1990年日本泡沫經濟破裂后,經濟一路陷入低谷,延續了10多年。
面對困難,有一些企業不斷改進自身,力爭早日走出困境。而有的企業不惜做假賬掩蓋內部的漏洞,最后日本被淘汰的企業很多。
古林恒雄原來所在的日本鐘紡株式會社創立于1887年,在日本享有盛名,但就是因為“做假賬”,2004年接受日本政府產業再生機構的接管,結束了它長達117年的歷史。還有不少銀行、證券公司、實業單位也因各種問題被社會淘汰。
“這樣的事情我想一定要實事求是,我非常喜歡鄧小平先生說的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是市場非常重要的一點。希望吸取日本失去的十年的教訓,但是現在中國和美國很多企業在內部管理方面存在很多問題,是否在重蹈日本的覆轍呢?”
古林恒雄表示,堅持走改革開放的道路,按照實事求是的原則辦事的公司最終能將危機轉為發展的契機。而固執己見、無視改革、文過飾非、明知故犯的公司最終被淘汰。
因此,正視現實、實事求是,并能誠實、認真、腳踏實地進行改革開放的公司,才能夠得到持續的發展。企業應當不斷改革,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的變化。企業應該實事求是,不追求表面的虛飾,正視事實,勇于改正錯誤。企業是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必須向社會開放,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并接受社會的監督。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兼中方教務長張維炯強調,在中國目前面臨能源、勞動力、土地、污染等約束的情況下,企業和社會轉型是不可避免的趨勢。日本的很多企業,比我們走得早一步,他們成功轉型的經驗都是值得我們中國去學習的。
日資企業中的歐美管理基因
但是,日本模式也并非完美無缺。其實日本企業也在博采眾長,不斷調整自身的改革發展路徑。
徐靜波介紹,日本社會講究論資排輩。大家維持現狀,四平八穩。從這個角度講,日本缺少改革的土壤,也不愿接受改革帶來的陣痛。
學習歐美是日本企業企圖變革的一個主要路徑。古林恒雄說,過去日本主要是想學歐美的管理模式,但是那種模式不一定適合日本。
歐美式大刀闊斧的方式和日本層次分明的保守方式,在很長一段時間是對沖的。
不過,目前不少成功的日本企業都在采用歐美的管理方式,逐漸地改造自己比較層次分明的方式。
比如豐田,作為全球化最成功的企業之一,豐田甚至常常被認為是美國公司,其很多的決策是在美國作出的。再如,地道的日本企業索尼選擇了一位愛爾蘭總裁,其變革力度之深,前所未有。
徐靜波說,哪種情況好,并沒有一個定論,但日本現在面臨的是,必須要改革出一條適合本國管理的模式。
現在有很多實實在在的問題,能力主義在日本能不能很好地發展,或者說融入日本企業文化的一種血液當中,創造出一種適合日本發展的企業管理或者是員工管理的模式,這還需要一個過程。
黎遙指出,日本在用自己的經驗和學歐美經驗上的成功和失敗完全可以為中國企業所借鑒。中國企業的改革,在思路上也常常在兩條道路之間左右。“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融合出來一個中國的方式。”
至于全球化的問題,上海市外商投資企業協會會長沙麟指出,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有目共睹。
“一個成功地創造出快速發展奇跡的國度,是與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緊密相關的。”
徐靜波進一步表示,亞洲一體化、全球一體化是一個很必然的趨勢。
對于日本來說,之所以能夠維持一年2%左右的GDP的增長率,完全依靠跨國公司海外的業務發展。日中兩國之間可以協調好的話,亞洲變成一個完整的市場,是完全可能的。
不過黎遙告誡說:“在經濟全球化的時候,我們常常把文化也全球化。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模式。”
他舉例說,日本在全面學習歐洲的時候,保留了大量的自己的文化。超過300年歷史的檔案、超過500年歷史的書信,這些平常人的資料,在日本很容易找到。
“在中國的經濟全球化方面,要向日本去學習保護文化方面非常重要的東西。” 黎遙說。
本報攝影記者/任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