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強勢品牌的夾縫中,中小企業如何尋求生存之道?
一個很明顯的事實是,在任何一個競爭激烈的行業中,中小企業總是容易不自覺地置身于水深火熱之中。和生態系統的自然法則一樣,市場競爭的結果是優勝劣汰。我們也同樣知道的一個事實是,曾經龐大而不可一世的大型爬行動物早已不復存在,反而靈活小巧的生物得以繁衍至今,而它實際上揭示了另外一個自然法則:適者生存。
中小企業由于市場多樣性和自身規模小且靈活性強的特點,使得這類企業中的相當一部分,總可以在強勢品牌的夾縫中,尋找到自己的容身之地。這就是適應性使然,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在競爭中尋找到合適的區域市場定位,尋求一個最為適合的區域市場開拓戰略。
避開正面交鋒
很多企業都把戰略重心定位在一級市場,認為只有占領一級市場,才顯得品牌有檔次,企業才有發展遠景。不可否認,一級市場對提升品牌形象的確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同時一級市場也是眾多大品牌“玩火”的地方,是競爭最為激烈的地方。比如在上海,幾乎全球知名品牌都匯聚于此,而且幾乎每一個大品牌,都想占有一席之地,部分品牌即使面對每年的巨額虧損也在所不惜,否則就有失大品牌的“尊嚴”。2006年,雪花啤酒在攻打杭州市場的時候,雖然份額上取得很大的成功,但卻因此付出了虧損幾千萬的代價。
由此可見,對于一級市場,沒有巨大的財團支持,很難玩轉。而很多中小企業尚處在發展階段,追逐利潤的可持續增長是最為根本的目標。如果企業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盲目參與一級市場的爭奪,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無盡的市場消耗,星星之火,何以燎原?
相反,在二三級市場,尤其是在廣大的城鎮農村市場,大品牌關注度要小很多,競爭程度要相對弱很多。而且,在城鎮農村,消費者選擇產品更多的是基于終端的客情推薦,基于產品本身的“物美價廉”,品牌概念的主導意識與大城市相比要小很多。
舉例來說,娃哈哈的“非常可樂”剛上市的時候,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會“夭折”,因為預測無法和百年國際知名品牌的“兩樂”比較。可事實證明,“非常可樂”在中小城鎮,特別是廣闊的西部農村市場卻很受青睞。同類的例子,在珠海,飲用瓶裝礦泉水熱銷的不是“娃哈哈”,也不是“農夫山泉”,而是當地的“富山清泉”。
大品牌往往比較注重品牌形象,因此,基于品牌的使命,對大城市城中心關注度都非常之高,營銷策略“狂轟亂炸”也常常出乎理性。筆者曾經在杭城從事啤酒營銷兩年,當地的兩大巨頭“雪花”和“西湖”為了爭奪城中市場,“買1贈1”是屢見不鮮,這樣的促銷政策邊際利潤趨于負數,這意味著銷售越多,虧損也越多。而相反,在城鄉結合區,則促銷力度相對小很多,消費者很多是外來人口,對老品牌購買的“頑固度”要遠遠小于城中心,對中小企業來說,只要給渠道的利潤稍微高于競爭品牌,市場拓展的空間就會大很多。
鞏固“后院”
本地區域市場是中小企業的生存之本,由于是本地品牌,當地的消費者信任程度要高很多。可往往很多企業對本地區域市場卻比較忽視,也許是認為“自家人”就沒必要講究些禮儀之類了。于是乎,在本地區域市場品牌推廣、廣告宣傳做得少,一些商標陳舊、包裝物磨損的產品,甚至部分次品都充斥本地區域市場,其結果是品牌形象大打折扣。如果新進入品牌包裝美觀,價格實惠,就很容易吸引當地的消費者。
中小企業要贏得全局的戰爭,必須要首先確保“后院不起火”,要從戰略上充分認識本地區域市場的重要性,因為這里是你的根,這里的銷售成本最低,所謂“強龍壓不過地頭蛇”。只有做好自己家門口的市場,才能厚積而薄發,實現對外的擴張。
借道強勢經銷商
很多時候,開發新市場,應該盡可能選擇強勢的經銷商合作。快消品銷售的產生無非在于兩個“力”:一個是品牌的拉力,一個是渠道的推力。而中小企業與大品牌相比,品牌知名度要遠遠小于大品牌。對中小企業而言,開發一個新市場,不可能像大品牌一樣高舉高打,高空廣告、地面推廣全線出擊。為此,借用經銷商的渠道力量就很重要,通過強勢分銷網絡,快速地將產品鋪到終端,推動消費。而大品牌,往往憑借其強勢的品牌優勢,多實行扁平化操作,給經銷商的利潤也很單薄,這對于中小企業而言,卻是一個很好的契機。中小企業通過價格體系的設置,給經銷商更多的利潤空間,讓經銷商沖鋒陷陣,比自己無可估量的市場投入效果會更好。
要保住核心市場,很多時候也必須和經銷商建立戰略聯盟。中小企業在“攻”的同時,必須要實現“守”的策略。大品牌即使品牌的拉力很大,但如果中小企業在渠道方面實行封鎖的話,也就成了一紙空文。為防止大品牌渠道突圍,需要與現有的經銷商建立戰略聯盟,或要求經銷商對公司參股等形式,建立利益共同體,避免輕易的“反水”,給競爭對手可乘之機。大品牌即使自建渠道,但速度和效率就會慢很多,而且在他們萌芽階段就給予毀滅性打擊,可以確保中小企業核心市場的戰略地位。
另外,區域“片”先于市場“面”。對中小企業而言,大面積與大品牌競爭顯得勢單力薄,全面擴張顯得力不從心,但是可以把資源集中在一起做好某一塊區域市場。快消品,局部消費氛圍很重要。消費者一般有從眾的心理,如果某條街道,多數終端在賣你的產品,很多人在消費你的產品,其他人就會毫不猶豫地選擇你的產品。相反,如果是零星幾家終端在稀稀落落地賣你的產品,肯定會少有人問津。
與其在100%的市場占有10%的份額,還不如在10%的市場占有100%的份額,這是中小企業營銷的真理。如果企業沒有資源做好市場“面”的情況,那么應當先做好區域“片”,通過“片”的延伸輻射來形成“面”。
總而言之,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小企業的生存之道,應該是基于如何規避同“大品牌”的直接碰撞的正面競爭,通過尋求差異化策略來開辟自己的生存區隔空間,通過塑造品牌獨特的個性,做到“一枝獨秀”,從而實現基業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