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制造業信息化完成十五目標、進入十一五的關鍵一年,制造業信息化任重道遠。
信息技術提升制造業
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優先發展信息產業,用信息技術來改造我國的制造業,這是一項基本國策。
目前,我國是世界上第四大制造國,制造業增加值超過GDP的三分之一。數字程控交換機、電視機、手機、微型計算機、服裝等產品產量都占據世界第一。但我國的制造業總體來說大而不強,技術創新能力十分薄弱。國家制造業信息化專家組組長楊海成教授說,我國的產品開發周期平均是一兩年,生命周期是10.5年;而發達國家產品開發周期是3至6個月,生命周期只有3年。他強調,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我國要基本實現工業化。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信息技術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信息技術具有先導性,信息產業是典型的高新技術產業。在這種前題下,各行各業都加大了推進制造業信息化的力度。
科技部高新司司長馮記春認為,全球化和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顯著特征,主要表現為采購、生產、銷售乃至研發都在整個世界范圍內進行。借助先進的現代信息技術,通過技術集成、零部件集成、營銷集成達到世界范圍的生產制造與銷售。就我國制造業而言,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僅培育了新興的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業,而且通過對傳統制造業的滲透和輻射,使機械、冶金、化工、紡織等傳統制造業也受惠于現代技術革命特別是信息技術革命所帶來的重大發展機遇。
同時,制造業信息化的推進無疑為信息產業的發展提供市場和動力。據IDC預測,到2008年,制造行業中的IT市場將達到人民幣413.9億元的規模,復合年均增長率為17.9%。專家因此估計,在以電子信息制造業等為首的IT應用比較成熟的市場帶動下,中國制造業將會越來越多地應用IT產品,特別是軟件和服務產品。
抓七大關鍵技術
楊海成教授介紹了制造業信息化需要突破的七大關鍵技術,分別是三維CAD系統、ERP系統、MES系統、企業集成系統、區域網絡化制造系統、數據庫管理系統、數控裝備等。他說,七大產品的開發已經分別在國家863計劃現代集成制造系統技術主題、機器人技術主題、數據庫管理系統及其應用重大專項中進行了安排。這些關鍵技術產品的研究開發通過與企業應用示范工程的需求密切結合,將面向企業、特色行業和典型區域,分層次、分階段開展集成示范應用,“在應用過程中不斷發展,逐漸提高和完善”。
據記者了解,目前,我國在集成化設計、制造和管理系統、數據庫、數控以及工業現場控制等制造業信息化關鍵技術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國產制造業信息化軟硬件產業初具規模,我國的CAPP(計算機輔助工藝設計)、PDM、ERP等軟件在應用數量上已超過國外產品,并且對國家重大工程和行業應用提供了有力支撐。
有關專家強調,在關鍵技術產品研發中,將以企業需求為牽引,以集成應用帶動系統研發,以系統研發帶動技術突破,以原始創新促進技術發展。記者從2005年制造業信息化工程工作座談會上了解到,七大技術的推進將分為三個層次:關鍵技術產品研發、關鍵技術產品應用示范、產品應用服務支持。三者之間相互銜接配套,形成一個有效的產業化促進機制。
發揮企業主體作用
科技部副部長馬頌德在制造業信息化工程工作座談會上講話時指出,信息化是未來社會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實現信息化是我國制造業縮小同發達國家差距的必由之路。他強調,要堅持“企業是主體、機制是保證、技術是依托、服務是手段、效益是根本”,不斷探索有效的機制,各部門、行業、地方要大力協同,推動制造業信息化工作再上新臺階。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863計劃"自動化領域首席科學家孫家廣教授認為,對于企業而言,制造業信息化是一場革命,是帶動企業各項工作創新和升級的突破口,是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的客觀需要,也是解決當前企業管理中突出問題的有效措施。因此,企業應成為制造業信息化工程的主要投資者、主要實施者和主要受益者。
有關專家強調,發揮企業主體性,還要注意資源的共享。楊海成說,要以集成技術為支撐,聯合進行關鍵共性應用技術攻關,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為信息化進程奠定技術基礎。
以企業為主體,當然要注意解決信息化過程中企業面臨的難題。楊海成認為,制造企業面臨的難題在于如何真正將信息化技術更好地與企業的經營狀況有效地結合起來,按照總體信息化戰略規劃,一步一個臺階,讓信息化技術為企業帶來更多的效益。這方面不僅需要CIO,更需要一支隊伍,配合高水平的咨詢顧問公司,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但問題是,高水平的技術支持不能長久堅持下去。目前,企業信息化建設的許多項目往往是依賴于某一家軟件公司或大專院校來作為技術支持和依托,在項目實施階段,他們的技術支持和服務一般比較到位,遇到問題能夠及時處理和解決。一旦項目完成后,技術依托單位的人員就撤離企業,但企業自己培養的人員往往還達不到全方位技術支持水平,而且企業的信息化項目時時刻刻都需要運轉,有時就會由于某一項技術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而影響到該項工程的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