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行業各主要分行業的發展將呈現出明顯的分化趨勢。”這是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于珍對2005年機械工業運行趨勢的判斷。在3月31日召開的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二屆二次會員代表大會上,于珍對機械工業各分行業2005年的發展做了具體分析。他說,電力裝備、石油石化裝備和冶金礦山裝備等重大技術裝備行業有望繼續保持較快增長;農業機械和食品包裝機械行業的發展將繼續升溫;機床、儀表、內燃機、基礎件等行業將由去年的高速增長向平穩增長回歸;汽車和工程機械將告別前兩年的超常發展,恢復到正常發展狀態,全年產量估計同比增長10%左右,但受成本上升與價格下降的雙重夾擊,兩個行業實現利潤很可能會低于去年水平。
于珍的判斷是基于對2005年機械工業所面臨的形勢的分析。他從四個方面分析了2005年機械行業運行所面臨的制約因素。
能源原材料運輸制約機械工業發展
去年以來,機械工業所需原材料,如鋼材(尤其是矽鋼片和發電設備用鋼)、有色金屬(尤其是銅導體材料)以及能源(如電力、焦炭)的供應越來越緊張,價格一再大幅上揚,四季度以后又呈進一步上漲之勢。生產大型變壓器所需的冷軋取向矽鋼片的價格,一年之中翻了一番,近期繼續上漲,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機械工業的發展,已越來越受制于原材料供應短缺。而運力緊張,尤其是大型裝備產品運力格外緊張,也嚴重影響著企業的正常運營。
全行業實現利潤將回落
在原材料、能源和運輸價格上漲,企業生產成本增加的同時,機械產品的價格不但不能上升,總體上反而會繼續呈現下降的趨勢。此外,由于加息的作用,企業籌資成本將有所增加,資金供應也可能比去年偏緊。在增支減收雙重因素的作用下,2005年機械工業全行業實現利潤的增幅預計將繼續回落,而且利潤增幅的回落將明顯快于產銷增幅的回落。
行業冷熱不均
2005年發電設備和高壓輸變電設備制造業將迎來一個需求旺盛的年景,相關產品產量可能繼續攀上新的臺階,盡管國家對電站的無序建設進行了治理整頓,但今年全國電力建設仍處在高峰期。工程機械行業去年大半年的時間里產需急劇下滑,盡管近來已經止跌回穩,但與去年上半年的高位運行相比,仍將出現負增長。所以,在需求超常波動的情況下,一些行業需求過熱,一些行業需求偏冷。與正常發展相比,過熱孕育著未來偏冷的風險,偏冷則將加劇優勝劣汰的競爭。
深層次矛盾再趨激化
前兩年由于需求超高速增長,使得長期困擾機械工業的供大于求的矛盾有所緩解,但由于部分企業體制、機制并未真正轉變,增長方式仍沿襲舊有的模式,因此大量低水平重復建設隨之而來,不少一般性機械產品的產能又有了大幅增長;而在國家加強宏觀調控之后,需求增勢正常回落。這一起一落,加劇了供過于求的矛盾,使得增長方式粗放、體制機制不完善等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再趨激化。
由于今年機械工業發展面臨諸多制約因素,因此于珍認為,與去年較快的增長態勢相比,今年機械工業運行速度將有所回落。預計全年工業總產值有望實現15%~20%的增長,工業增加值增長15%左右,實現利潤增長10%左右。
重化工業帶動機械工業增長只是特定時期的現象
近年來我國重化工業呈現出加速發展的態勢,從而帶動了機械工業自2002年以來的持續高速增長。但是于珍認為,中國重化工業加速發展只是特定時期的現象,這一階段過去之后對裝備的需求必然逐漸回落。
另一方面,目前國產裝備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尚不具備與之分庭抗禮的能力。而裝備國產化的緊迫性仍未得到用戶的廣泛理解,相當多的用戶對重大裝備國產化仍心存疑慮,不愿首家使用國產設備。這些問題如不盡快解決,一旦需求回落,國內裝備制造業就更難發展。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增長國際競爭力的關鍵
面對諸多挑戰,于珍提出要增強機械工業的國際競爭力,“而增強國際競爭力的根本途徑就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技術”。于珍進一步指出,機械工業必須以技術創新帶動產業升級,走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新路。
一是要繼續加大科技投入,加速技術開發中心建設,尤其是對制約行業發展而國外又不可能提供給我們的技術,必須靠自己來開發。
二是推進產品創新,建立以主導產品為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為支撐的企業發展戰略,促進技術升級,加速產品更新換代。
三是依托三峽工程、西氣或輸、南水北調等國家重點工程,推進核心技術和重大裝備國產化,努力推進《國家重大產業技術開發專項》中機械工業關鍵技術開發項目的實施。
四是積極利用合資經營、合作生產的技術溢出效應,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培育自主創新能力。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黃淑和在講話中要求,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建設成一個服務型行業協會。他說,服務是行業協會的根本宗旨,是立身之本。樹立服務的觀念,提高服務的能力,是行業協會發展中必須要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它關系到行業協會地位的鞏固和職能的發揮,關系到行業協會自主、自立、自養、自強能力的培養,關鍵到行業協會的生存與發展。希望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積極探索,不斷創新,努力建設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服務型行業協會。
來源于:中國工業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