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火力發電及供熱用煤占全國煤炭總產量的51%,產生的灰渣約占全國的70%,火電用水量占工業用水總量的40%,煙塵排放占工業排放的33%。
電力行業是排放大戶
電力短缺是當前一大社會熱點。其實,電力對環境的壓力同樣是需要社會關注的大問題。
近20年來,我國在電力環境保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提供的數據表明:從1980年到2003年的23年間,盡管火電裝機容量增加了5.2倍,但煙塵排放總量基本持平;供電標準煤耗每千瓦時由448克下降到380克,與1980年的指標相比,2003年電力行業相當于年節約標準煤1.2億噸;與上世紀90年代中期相比,每千瓦時發電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了20%左右。
但是,從全局和長遠看,電力對環境的壓力仍然巨大。據統計,目前我國火力發電及供熱用煤占全國煤炭總產量的51%,產生的灰渣約占全國的70%,火電用水量占工業用水總量的40%,煙塵排放占工業排放的33%,二氧化硫排放占工業排放的56%。電力是名副其實的排放大戶。
與發達國家比較,當前我國電力行業的污染控制水平仍然比較低,如煙氣脫硫的容量不到火電機組的10%(美國約為40%),供電煤耗與世界先進水平仍然相差約50克每千瓦時。
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的環境質量要想整體改善,電力行業進一步提高環保指標是大有文章可做的。而且到了2020年,我國燃煤機組容量將再增加一倍,達到6億千瓦左右,如果再不抓緊進行環保改造,電力對環境的壓力將日益凸顯。
電力企業缺乏降低排放的積極性
作為專門從事和研究電力環保及資源節約方面的專家,中電聯環保與資源節約部部長王志軒認為,環境問題可能會成為制約電力發展的主要因素,甚至是永恒制約因素,不解決這個問題,電力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但是,現實的情況卻是,目前多數電力企業在效益與環保兩者之間依然是更注重前者,普遍對電廠應該承擔的環保社會責任缺乏積極性,更談不上緊迫性。
比如,當前電力環保最緊迫的是解決二氧化硫的排放控制問題。目前,電力企業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已經占我國排放總量的一半多,隨著火電廠建設步伐的加快,電力排放二氧化硫的比例將越來越高。然而,火電廠控制二氧化硫排放的費用較高,據專家計算,一臺30萬千瓦機組的脫硫裝置不僅平均約需投資1億元,而且年運行費用高達2000萬元。投資和運行的高成本,影響了企業對二氧化硫排放治理的積極性。據某發電設備制造商透露,近三年來他們提供的上千萬千瓦的發電機組中,配套脫硫設備的只有兩臺機組。更不樂觀的是,據他們跟蹤調查,這僅有的兩套設備還幾乎沒有使用過,基本成為擺設。
火電廠對脫硫的態度尚且如此,對更高的如除塵標準、氮氧化物排放控制、電廠灰場的揚塵、灰渣綜合利用問題、水電建設的生態保護、輸變電建設的電場和磁場及電磁場的影響、城市電廠的噪聲超標等環保問題,也就更難引起真正足夠的重視。
從某種意義上,只有發電企業通過各種手段,消化掉環保的投入和運營成本,企業才能長遠地盡到環保的社會責任和義務,電力環保問題才能根本改善。
電力環保要綜合治理
針對電力行業的環保壓力和企業環保意識的現狀,有關專家認為,要徹底解決問題,必須進行綜合治理。
首先,必須完善與電力環保相關的法律法規。我國有關環保、資源節約、清潔生產方面的法規不少,但其間的系統性、配套性不夠。如1998年以來,僅國家層面就出臺了30多個與控制火電廠二氧化硫排放相關的法規、政策和文件,這些文件本身存在相互交叉、矛盾的現象。法規的混亂直接影響到脫硫工作的執行。
其次,要出臺優惠的財政、金融、稅收政策以及合理的電價政策,形成國家、社會和企業共同治理電力污染的局面。據專家介紹,對于火電廠脫硫,目前國家對新建電廠已明確了電價政策,同時,也利用國債貼息補助建設了示范工程,促進了火電廠脫硫產業化。但就全國而言,大部分需要脫硫的現有電廠還沒有明確的電價政策,建設資金籌措和運行費用都沒有解決。此問題不解決,大量老電廠二氧化硫排放就難以降低。
此外,電力工業自身也要依靠科技進步,努力降低煤耗。而政府則要鼓勵企業積極開發新技術,采用高效節能、節水機組,提高單機容量。從某種意義上說,只有發電企業通過各種手段,消化掉環保的投入和運營成本,電力環保問題才能得到根本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