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幻片中,我們常常看到卡通機器人一下變一個樣,還能快速修好任何破損。這些機器人只是逗樂而已,沒有實際用處。可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研制的微型機器人“四面體行走者”卻令人吃驚,竟然可以真真切切地按照意愿改變其功能和形狀。
盡管其樣子不敢恭維,但此四面體行走者開始表達了一個概念,即簡單的微型機器人組群可以協調一致地波浪似的行動。研究人員看著它成功行過NASA的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地面,只見突然間,此機器人組群變成了液體,一波一波地流走了。
NASA研究人員稱此技術的目的是讓機器人具備足夠的人工智能,當它要步行和涌動時,能直觀地作出明智的決定。比如,在經過崎嶇的地形時,它會改變形狀,變成蛇一樣東西,滑過高低不平的地面。經過火星的大氣層時,它就會像降落傘似的變平,形成一個空氣動力學護罩。如果發現了有趣的東西,它就能變成天線,把數據信號發回地球。高度折疊的材料還能使它變成控制溫度的節點和展開的太陽能船,給自己充電。如果哪兒壞了,它還能自己修理自己。
2005年,樣品機在南極洲進行測試,那里的環境與火星的環境差不多。測試表明,形狀上的一些變化將加大其性能。比如,用微型和納米機械系統來替換其電動機,可以使它變得更小。此外,如果碰到硬物給它打了一個洞,系統就能通過重組來修復受損處。就像人體受傷后能自我修復一樣,新細胞將會取代受傷的細胞。
同時,此機器人還要相當堅固和穩定。目前的太空機器人如果跌倒了就再也無法爬起來,而它摸爬滾打全不怕。這對花費昂貴的太空發射來說,幫助可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