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城市人口三分之一的10萬職教學生暑假離校后,“重慶職業教育基地”永川區似乎一下安靜了許多。
“城校互動”的“永川模式”卻仍在高速運轉。“我們正在細化籌建職教創業園、職教商貿集團和職教產業集團的方案。”永川區委書記胡際權說,區里同時還在研究如何深化職教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的“三進”活動,從而真正使城市發展與職教發展“合為一體”。
重慶職教基地在過去幾年中創造了我國職業教育領域的多項第一,在各方重視和努力下,如今的重慶職教基地改革創新的魄力更大了,跨越發展的步伐更快了。
職教為城市建設“提綱挈領”
2004年9月,重慶市委、市政府決定由市教委和永川區共同建設重慶職業教育基地。僅僅四年,基地的職業院校便由原來的23所增加到30所,在校學生則翻了一番。
“合作共建完全是無縫鏈接。”永川區委常委、副區長許寧說,市教委當年便投入了1000萬元專項建設資金,第二年又在此設立了國家區域綜合性實訓基地。永川區則確定“城市發展以職業教育為特色,職業教育以城市發展為依托”。報經國務院審批的大城市建設規劃確定了永川城的四大職能,發展職業教育位居榜首。
永川的大城市規劃中專門為職教留出了發展空間,但職業院校是否入駐“悉聽尊便”。不管原地擴張還是搬遷發展,唯一的要求是與城市建設保持一致。學校的圖書館、科技館、運動場和實訓場所,都要向居民開放,方便他們旅游休憩和就近參加學習培訓;城市的體育館、文化中心和休閑廣場,也要免費為職業院校開放。
“城校互動”使城市建設和職校布局融為一體,每一個城區的基礎建設,都成了職業院校的配套工程;職業院校的建設,反過來又成了不折不扣的市政工程。多元化投入和多元化發展的格局,加速了永川建設大城市的速度。幾年來,永川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只有3億多元,職業院校的遷建、擴建卻接近10億元。在星羅棋布的30所職業院校周圍,無一例外地形成了區域文化、體育、餐飲和商貿中心。在稱贊舉辦地為2008東亞四國女足比賽提供了完美場地時,亞足聯官員驚訝地發現,這個西部小城竟然沒有為賽事進行過任何基礎設施的“前期投入”!
所有困難都是改革創新的動力
重慶財經職業學院院長黃耀五今年的假期與平時一樣繁忙。從2006年起,先后有100多個國內教育代表團和美、法、日、澳等10余個國家的50余位專家來重慶職教基地考察交流。法國布爾日教育聯盟還提出由他們先派法國學生來重慶財經職業學院留學,最終實現雙方互派留學生。這個假期,黃耀五正忙著做接收留學生的前期準備。
這所近年來獲得多項省部級榮譽的職業學院,卻兩度由于招不到學生而差點“關門”。受鄧小平南巡講話鼓舞,學校從1992年起試招計劃外學生,慢慢擴大了辦學規模。到1996年,在校生人數達到1700余人時,老舊的教學設施又變得不堪重負。沒有財政投入,學校又提出負債辦學、收費還貸、滾動發展。
成后來居上之事,須非同尋常之舉,重慶市教委和永川區肯定了這樣的大膽探索。其他學校爭相效仿,永川職教一時欣欣向榮。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1997年,全國普通高校開始擴大招生規模,報考職業院校的人數急劇下降。這一年,來校報到的人數不到計劃招生數的60%。
此時,重慶市教委和永川區再施援手,嚴格規范本市職校招生秩序。永川區委、區政府還邀請本市和周邊省市區縣召開招生協作會,承諾堅決不搞生源保護。區委、區政府又連續發文,推出了促進職教發展的15項政策措施。
職業教育必須絕對服從就業導向,但單個學校受師資和教學設施限制,僅靠自身力量有時很難跟上就業市場的變化。重慶職教城適時建立了職教師資流動站和職教師資培訓基地,同時鼓勵企業和學校互派教師和技術人員掛職鍛煉。區職教中心校長凌基銀說,2004年學校根據企業和行業專家的建議開設了數控專業,當年就招收了100多名學生。數控專業的學生進校前,學校還只有一名專業教師。但這個幾乎“一窮二白”的專業,首批畢業生卻無一例外地成了技術嫻熟的“搶手貨”。“當時一靠師資流動站,二靠企業技術人員進課堂,三靠原有師資轉崗培訓。”凌基銀說,現在學校已經有了20多名“雙師”型教師,數控專業的畢業生常常是剛進校就被預訂一空。
靚麗的職教投入產出表
在發展職業教育方面,永川區委、區政府似乎有點“不計成本”。
區財政拿錢鼓勵所有職教學生考技術等級和專業資格證書。不管拿多少個證,學生本人都只需承擔五分之一的費用。區財政還拿錢舉辦職業技能大賽。從今年開始,永川在全國率先實行免費中職教育,以使全區所有的新增勞動力成為至少掌握一項技能的技術人才。區財政每年又要為此多支付1000多萬元。
胡際權說,職業教育在永川已經成為一項投入產出比極高的事業。僅2007年,近11萬職教師生直接消費5.5億元,拉動GDP增長6.3億元,直接或間接增加就業崗位2.3萬個。更重要的是,“城校互動”一開始就著力使職教成為統籌城鄉、科學發展的核心推動力。
隨著職教的快速發展,永川區勞務部門牽頭整合教育、勞動、農業、移民等部門的力量,吸收23所職業院校組建永川農民工培訓集團,建立了農民工培訓的長效機制。2007年實施的院校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的“三進”工程,使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進一步延伸到農村、社區和企業。職業教育成為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城鎮化建設和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力量。
為讓這一力量更加強大,職教基地又著手引導院校從數量擴張轉入質量提升。區教委副主任鄧盛泉說,基地的30所職業院校,開設了20個大類90多個專業。區委、區政府正引導大家以契約為紐帶,實行龍頭帶動、城鄉聯姻、校企合作,在培養目標、教學管理、教育質量的監控檢查、招生和學籍管理、交流與合作等方面實行“五統一”,在專業設置、教學計劃、實訓基地建設、教師及教學設備調劑、畢業生就業推薦等方面實行“五統籌”,促進職業教育從數量到質量、從“航空母艦”到“聯合艦隊”的轉變,進一步提升永川職教形象,打造“永川技工”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