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康師傅、統一等飲料巨頭的涌入,中國飲料市場這池春水,早已不再平靜。外來的、本土的,先來的、后到的,群雄逐鹿,烽煙四起。
幾經廝殺,外來的飲料巨頭已經建樹頗豐。僅果汁飲料領域,據AC尼爾森的數據顯示,截至2007年9月,中國果汁飲料市場的前三強已分別由可口可樂、康師傅、統一占據。而可口可樂收購匯源之后,三家外資在果汁飲料市場的份額將有望突破70%。
反觀本土飲料企企業的代表者,他們或被全面收購,選擇理性退出;或冒險攜手外資,哪怕途中布滿荊棘;或決勝于細分市場,以特殊定位突出重圍。這三種局面或許正是本土飲料企業的求生之道。
理性退出
溢價近3倍,以41.53%的股權套現74億港幣,朱新禮在果汁領域打拼幾十年后,選擇了退出其白手起家創辦的匯源果汁。
有分析師認為,對于身處高度競爭性行業的朱新禮而言,選擇在弱市中轉手匯源,不無對匯源成長前景和可口可樂、統一這樣的國際對手的擔憂。
經歷過上市之初的輝煌后,匯源開始面臨眾多挑戰。有統計顯示,從2007年9月之后,匯源股價就開始不斷下滑,到今年9月初,可口可樂宣布對其收購之前,匯源股價已經比上市之初大幅下跌了近一半。
除了資本市場的表現,匯源在具體業務擴張方面也面臨競爭對手的強烈競爭。有信息顯示,今年上半年以來,在營銷成本不斷上升的同時,匯源的銷售額和毛利率都有下降趨勢。其在南方的部分地區,市場份額也開始出現萎縮現象。
摩根大通預期匯源2008年盈利有潛在下跌風險。據其分析,匯源較低的股權回報率、很高的運營資本要求以及較低的開工率在中國消費品公司中并不常見。因此,即便在可口可樂宣布收購匯源之后,摩根大通仍給匯源“減持”評級,將目標價調為5港元。
“在眾多壓力面前,按照這個價格轉讓給可口可樂,對匯源、對朱新禮都是個不錯的結果。”一位熟悉匯源的人士說。而業內有人猜測,套現74億港幣的朱新禮有望成為下一個何伯權。
曾經的樂百氏創始人,從樂百氏全面退出后,何伯權的新身份是——風險投資者。他在2003年成立廣東今日投資有限公司,開始進行風險投資,目前其參與投資的項目包括全國食品連鎖店久久丫、經濟型酒店7天連鎖等。
朱新禮退出匯源之于何伯權退出樂百氏,有異曲同工之處。
2000年,達能與樂百氏高調“合資”。1年后,何伯權等五位創業高管集體辭職。
據樂百氏(廣東)食品飲料有限公司2000年成立時的“總說明”顯示,該公司報批形式,并非中外合資,而是外商獨資企業。其投資雙方為安基投資有限公司和Calvon Private Ltd。其中,安基投資的法定代表人為何伯權;Calvon則是法國達能的全資附屬子公司。安基公司出資208萬美元,占注冊資本的8%,達能的子公司Calvon則出資2392萬美元,占注冊資本92%。
而樂百氏(廣東)食品飲料有限公司的“投入資本明細表”顯示,何伯權控制的安基投資有限公司并沒有投入相關的208萬美元注冊資本金,也沒有實物資產注入。
不難發現,何伯權的退出之心已相當明顯。“樂百氏的創始人在決定將其賣給達能時,他們已經面臨困難。”2006年下半年,達能集團亞太區總裁范易謀曾如此表示。
“在賣給達能之前,樂百氏的業務一直徘徊不前,國內受娃哈哈的緊逼,國外被達能等巨頭虎視。”有人推測這是何伯權當時退出的動因。
聯手外資
與選擇退出樂百氏的何伯權不同,宗慶后更為強勢。有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娃哈哈與樂百氏命運大相徑庭的一個重要原因。
因為“達娃之爭”,娃哈哈成為與外資合作曝光率最高的本土飲料企業。而精明、強勢的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后最初選擇引入達能,并非一時心血來潮。在他的計劃中,引入達能,不僅能夠解決娃哈哈當時面臨的市場困境,同時也能推進其產權改革。
娃哈哈的前身是杭州市上城區校辦企業經銷部,成立于1987年。當時,宗慶后以14萬元借款,靠生產口服液起家。盡管宗慶后曾表示,國家一分錢都沒投,但當時的娃哈哈仍然100%屬于國有。
1992年,娃哈哈以向內部職工募集的方式,融資2.36億元人民幣,組建了杭州娃哈哈美食城。很快,娃哈哈又在杭州投資了一座華東最大的美食城。該工程耗時六年之久,同時困住了娃哈哈巨額資金。
據悉,娃哈哈曾嘗試運作相關資產上市,未果。與此同時,宗慶后從保健品領域轉戰飲料領域,嘗試開發多種業務,但收獲甚微,娃哈哈一度陷入絕境。
這時,達能出現了。1995年,宗慶后開始與達能方面洽談合資意向。1年后,娃哈哈、美食城與達能、香港百富勤,合資成立杭州娃哈哈百立食品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保健食品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飲料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速凍食品有限公司等五家合資公司。
曾有人評價,正是有了達能的注資,宗慶后找到純凈水產品,才有了后來的“奇跡”。事實上,除了資金外,娃哈哈也開始推動集團改制。
不過在改制的同時,娃哈哈集團獨家擁有的“娃哈哈”商標,其歸屬也發生了變化。按照娃哈哈與達能在1996年2月29日達成的商標轉讓協議,中方要使用娃哈哈商標,必須經過合資公司董事會通過。而這也成日后雙方糾紛、交惡的根源。
2007年3月,號稱銀行一直保持著幾十億存款的宗慶后在北京參加“兩會”期間,聲稱“娃哈哈中了達能惡意收購的圈套”。其透露,達能欲強行以40億元人民幣的低價,并購娃哈哈集團總資產達56億元、2006年利潤達10.4億元的其他非合資公司51%股權,收購娃哈哈后達能將在中國的食品飲料行業造成事實上的壟斷。
幾天后,達能亞太區總裁范易謀否認并購一事,并聲稱達能在中國不可能形成壟斷。于是,原本攜手的本土飲料企業和外資巨頭爆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爭奪戰。雖然有知情人士稱,達能最終退出的可能性很大,但目前二者仍勝負未分。
據了解,盡管達能持有合資公司51%股權,但整個娃哈哈集團經營、生產的決定權都集中在宗慶后手里。娃哈哈員工曾透露,合作之初,達能曾派駐研發經理和市場總監,但都被宗慶后趕走。
取勝細分市場
作為國內豆奶領域的龍頭企業,維維股份堪稱取勝細分市場的典型。
可口可樂宣布收購匯源的消息甫一發布,維維股份(600300.SH)迅速漲停。有統計數據顯示,維維股份成交額擴大到近468萬股,漲停價上的等待買盤更高達近1155萬股。
據了解,維維集團組建于1992年,最早只是一家豆奶粉生產企業。2000年展開牛奶業務,幾年后,將豆奶粉業務擴張至豆奶業務。
上市后,維維股份開始二次創業,并制定了一套“穩定發展豆奶、全面進軍乳業”的戰略,到目前奶業的產業布局基本完成。有資料顯示,其產品占據國內豆奶市場近80%的份額,連續多年位居國內同行業首位。
與果汁飲料、茶飲料、碳酸飲料等業務不同,豆奶領域尚沒有外資大規模進入。有分析師認為,這可能與豆奶市場規模和增長速度有關。
據維維股份2008年半年報顯示,該公司豆奶粉和乳制品銷售額分別為5.6億元和5.3億元,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10.92%、10.78%。據有關專家預測,今后10年-15年,中國市場豆制品人均消費將以約6%的速度增長。而果汁等飲料每年增幅則超過兩位數。
事實上,最近幾年維維的主業一直有所波動。
2006年6月,維維股份旗下控股子公司——維維乳業有限公司與江蘇省東辛農場簽訂股權轉讓協議,將其持有的江蘇維維雙寶乳業有限公司51%股權,以1585萬元價格轉讓給江蘇省東辛農場。維維此舉被看作是走向豆制品深加工主業,淡出乳業的第一步。
2005年4月,維維股份引入日本醫藥企業——大冢國際投資有限公司(目前,該公司是維維股份第二大股東)。2006年11月16日,維維又將觸角伸向白酒領域。
不過,維維高層仍表示,未來維維的重中之重是全力發展大豆制品產業,這部分業務將占到70%以上的比重,牛奶業則占20%左右。至于白酒,更多出于戰略性投資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