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制造業的異軍突起,中國在全球產業鏈的地位正在逐步提高,中國工業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亞洲產業鏈的建立和完善。
日本在亞洲率先實現工業化革命,已經步入全球產業鏈的高端,并引領亞洲制造業的發展。長期以來,在亞洲國家和地區中,除韓國、中國臺灣的工業化程度比較高,其他大多數國家都還處于工業化的起步階段。目前為止,還有很多亞洲國家由于政局不穩,國家的重心沒有放在經濟上,工業化還遲遲沒有起步。
中國制造業的迅猛崛起,為亞洲國家的工業化構建起從低端(工業化剛剛起步)到中端(如中國、印度)到高端(如日本)這樣一個梯級產業鏈,起到了亞洲地區產業之間的承上啟下作用,推動了亞洲制造業整體崛起。
中國制造業的起步從代工開始,從輕工業開始,培養出一大批產業工人,也促進了農業人口的城市化轉移,完成經濟的原始積累,推動了國家經濟的起飛。當勞動力成本增加,產業需要升級換代的時候,梯度轉移出現了,先是長三角、珠三角向內地轉移,當內地發展提速以后,中國開始向越南、菲律賓等周邊發展中國家轉移,自然形成了一種良性互動,說明亞洲制造業已經成功融入全球產業鏈分工體系。
亞洲制造業的崛起,與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的形成和發展息息相關。如今,全球經濟一體化,跨國公司推動著企業經營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源最佳配置,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亞洲制造業要實現從產業鏈低端向高端躍進,必須將自主性、原創性技術創新確定為最基礎的動力源泉。
(責任編輯:梁彩恒)
人民日報:“亞洲制造”可圈可點
亞洲制造業論壇
從全球競爭力角度看,亞洲制造業整體上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中下游,只有日本制造業和歐美制造業處于產業鏈的頂端。亞洲制造業發展水平很不平衡:日本制造業競爭力最強;中國制造業規模最大,發展速度最快,后勁最足,市場空間最大;韓國制造業在電子、重大裝備制造業領域發展最快;印度在軟件產業領先;東盟等國以出口為導向的電子、紡織業發展最快。目前,中國、印度制造業已經步入工業化中后期,還有大多數亞洲國家工業化處于起步階段。
在過去二三十年間的全球產業轉移大潮中,“亞洲制造”風行世界。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部分資金密集型產業日漸從發達國家陸續向外轉移,亞洲因其勞動力素質較高、數量豐富且成本低廉而成為格外受跨國企業青睞的地區。制造業的轉移,是國際產業結構調整和分工的必然。在東亞各國的工業化過程中,食品、飲料、煙草等輕工業部門是工業化初期的主導部門,達到換取外匯和投資,并帶動其他產業部門發展的目標。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工業化主要涵蓋勞動力較多的電子產品組裝加工業。
西方制造業專業研究機構預期,未來10年,世界制造業中心仍將維持在亞太地區。
人們當前的普遍共識是,亞洲在研發、供貨、生產以及銷售一體化上的自主局面正在形成,“亞洲制造”已成為全球經濟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亞洲除日本外,雖有不少產品產量已居世界前列,但技術含量和附加價值較低,制造業大而不強,主要表現是:1.勞動生產率及工業增加值率低,與工業發達國家存在著很大差距。2.低水平生產能力嚴重過剩,高水平生產能力不足。3.技術創新能力薄弱,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不足。
(本文刊載于人民日報2008年4月25日國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