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平: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93年10月作為北京大學首位經濟學博士后進站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5年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任教至今。著有《經濟改革熱點理論探源》、《體制選擇分析》、《中國的經濟過渡》、《經濟學百年》、《和著時代節拍的思考》等。
記者: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司的統計顯示,2008年上半年,全國有6.7萬家規模以上中小企業倒閉,請問在中小企業倒閉背后有什么現實原因?
李義平:破產和失業在市場經濟下并不罕見,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常態。然而在目前的特定背景下,中小企業的倒閉或轉移則從根本上折射出我國中小企業在經濟發展模式的弊端和先天不足。
國際形勢瞬息萬變,我國既有的經濟增長模式賴以存在的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第一,土地越來越稀缺。第二,勞動力成本逐漸提高。第三,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第四,以美國次貸危機為誘因,世界經濟增長放緩。第五,“兩頭在外”的經濟增長模式使我國長期存在對外貿易順差,存在逆差的國家會要求人民幣升值。在既有的經濟增長模式賴以存在的條件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兩頭在外”模式的先天不足如缺少核心技術和品牌、嚴重依賴對外貿易等也會顯露出來。中小企業這種相對集中的停產和轉移就是一個集中的表現。
記者:目前,困境和“嚴冬”中的中小企業為迫切需要政策扶持是什么?
李義平:融資難和資金鏈是最迫在眉睫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近期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旨在支持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稅收、財政等利好政策:新企業所得稅法中規定小型微利企業按照20%的企業所得稅稅率征收,提高增值稅和營業稅的起征點以及近期提高紡織業等企業的出口退稅稅率;個人小額貸款上浮3%,勞動密集型小企業新發放的小額擔保貸款的最高額度從100萬元提高到200萬元;今年中央財政預算除將安排專項資金35.1億元扶持中小企業外,還將安排2億元支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業務……利好政策可以說是解決了中小企業的“燃眉之急”。但是我認為,市場經濟有其自身規律,適度的“冷”一下能夠把其中的泡沫擠出去。面對挑戰,中小企業應該把困難轉化為發展的機遇,通過創新,打造自己的核心技術和品牌,從而突出重圍。
記者:目前我國面臨的產業結構調整和梯度轉移對我國中小企業的長遠發展來說是否也意味著一種機遇?
李義平:對。對中小企業來說這確實是一個機遇,宏觀經濟潮起潮落,能否穩定航行關鍵要看“船”的質量。面對當前的高成本,廣大中小企業既可以通過轉型升級和技術改造消化高成本,也可以通過產業轉移,實現外部拓展。中小企業要重視技術進步,苦練內功,加強產品創新和技術革新,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含量,增強核心競爭力,提高抗高成本風險的能力。
記者:看來中國必須及時地調整經濟發展模式,您認為中國在調整經濟發展模式中應注意些什么問題?
李義平:就調整方向而言,第一,必須從過份依賴能源、原材料的產業轉向有自我技術、技術含量高的產業。經濟發達地區應當在調整產業結構、提升創新能力方面走在前邊。當然,既有產業也可以實行梯度轉移,但一定要有所選擇,防止污染。第二,從過份依賴國際市場向國際、國內市場并重轉移。為了規避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也可以采取走出去的戰略。
在轉變經濟增長模式、提升自我創造能力方面,不僅要有號召,而且要有扎實可行的制度設計。因為所有的人都會在給定的條件下選擇最有利于自己的方案,因此制度設計的方向必須有利于調整產業和提升經濟增長模式,有利于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