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家近日研制出了一種機器人原型,就能實現自我復制,從而證明了機械上的自我復制是可能的,生物克隆并不是唯一的自我復制方式。據說,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對這一技術很感興趣,期待自我復制的機器人將來在太空大顯身手。
進行這一研究的美國康奈爾大學助理教授霍德?利普森承認,這不是能夠自我復制機器人的首次問世。但是以前能夠進行自我復制的機器裝置都比較簡單,往往只是二維空間的,但他們研制出的這種機器人是個靈活的、三維立體的裝置。機器人由4個完全相同的立方體模塊組成。每個模塊都裝有同樣的自我復制程序,其外形尺寸約為10厘米,外表面有電磁鐵。這樣模塊之間就可以由磁力強弱來拼裝組合或分開,每個模塊又沿對角斜面被分成兩部分,其間由軸承連接,在微型馬達的驅動下可以轉動,好比“關節”。同時,科學家還在立方體內安裝了電腦程序來完成復制工作,這個機器人呈長條形,能夠進行彎腰、揀拾以及堆積立方體的動作。
在自我復制時,長條形的機器人會扭轉“身體”,低下“頭”來,用“頭部”模塊表面的電磁鐵吸住一個新的模塊放在一邊,此后再吸住一個模塊堆在第一個模塊上面。在復制的最后階段,尚未完工的“副本”機器人也會配合低下“身體”,讓“施工”的機器人把最后的模塊堆在自己身上,使兩者的高度達到一致。這樣,“施工者”就組裝成了和自己一模一樣的“副本”。由4個模塊組成的機器人,完成自我復制只需要2.5分鐘。
盡管這種機器人目前只能在實驗室環境中工作,但科學家的長期目標,是希望設計出以成千上萬個基本單位都一模一樣的部件組成的機器人,用于代替人類前往險惡之地探險,甚至上太空。比如在火星探測等危險環境中,這類機器人可以按任務需要,利用備件自我復制,或至少替換有故障的模塊,實現自我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