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天然氣供需具有不平衡性
據《BP能源統計報告2007》提供的數據顯示,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內,世界能源消費需求仍將以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為主。煤炭、石油、天然氣需求增長的年均速度估計分別為2.2%、1.3%和2.1%。世界范圍油氣供需具有非均衡特點,若將這種非均衡性予以分解,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油氣供需不平衡,表現為油氣需求大于自身生產能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多數是發達國家,石油消費水平較高。據BP能源統計報告估計,2006~2030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石油產量將呈現逐漸下降態勢,而需求則穩中有升,供需不平衡將導致石油供需缺口逐漸加大,預計到2030年缺口規模達到每天3400萬桶。天然氣供需缺口也同樣存在,估計到2015年和2030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天然氣的供需缺口將分別達到5300億立方米和8000億立方米。
——轉型國家油氣供需不平衡,表現為生產能力大于自身需求。轉型國家的代表是俄羅斯,作為世界油氣資源大國,俄羅斯天然氣油氣資源儲量在世界位居前列。根據BP年報一次能源供需的統計資料,在今后一段時期,以俄羅斯為代表的轉型國家石油產能除滿足自身需要外還有大量剩余。
——發展中國家油氣供需不平衡,生產能力大于自身需求,這一點和轉型國家有些類似。據估計,到2015年和2030年,發展中國家陣營的石油剩余生產能力將達到每天2400萬桶和2500萬桶的水平。歐佩克是重要的石油輸出國組織,在世界石油供應體系中的地位將日益重要,成員國基本都是發展中國家。
——中國和印度成為發展中國家陣營中油氣消費的重要看點。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發展中國家,中國和印度在近些年均表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對油氣的消費需求也日益強勁。兩國在今后的發展進程中均面臨油氣供需缺口,這一點同整個發展中國家陣營的表現有所不同。關于兩個國家的油氣消費,BP能源統計的估計結果是,到2015和2030年,中國石油供需缺口將達到每天700萬桶和1300萬桶的水平,天然氣供需缺口將達到280億立方米和1270億立方米;印度的石油供需缺口將達到每天300萬桶和600萬桶的水平,天然氣供需缺口是130億立方米和610億立方米。
油價對世界油氣供需影響不平衡
油氣供需是油氣價格的基本影響因素。BP能源統計估計的數據顯示了世界油氣供需總體數量平衡而區域分布不平衡的事實,而恰恰是地區資源稟賦的不平衡使得油氣資源的稀缺性相對增強,也使得圍繞油氣交易和油氣生產的投機炒作和石油政治博弈成為可能,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會成為加劇國際油氣市場動蕩的催化劑。
中國、美國、歐洲和日本是世界上較有影響的國家和地區,也是世界石油消費大戶。油價高漲對上述國家和地區的石油需求影響會從深層次影響到世界石油需求格局。通過分析油價和上述國家地區油氣供需的相關性可以發現以下方面的規律。
一是油價對石油需求抑制程度不均衡。一般情況下,商品價格上漲會對其需求形成抑制,這是基本的經濟規律。但這一規律在世界石油經濟領域內有所“失靈”。2000~2007年,除日本外,中國、美國、歐洲石油進口均表現出隨著油價上漲而增長的現象,歐美石油進口增長程度要高于中國,表現在國際油價每桶每上漲1美元,美國和歐洲石油進口每天要增加4.6萬桶,中國的石油進口每天增加4.1萬桶。比較而言,美國、歐洲石油進口擺脫油價束縛的能力要強于中國。
油價對中國石油需求的抑制程度較弱,主要是因為國家處于經濟發展的上升階段,石油需求旺盛,高油價帶來的壓力被經濟發展力量所化解;同時,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還不到位,使得價格對需求的約束疲軟。中國石油需求對油價變化所表現出來的特點盡管違背了一般的供求規律,但不能由此得出中國是推動國際油價上漲的主要力量的結論,這主要是因為同歐美日石油需求尤其是石油進口相比,中國的石油進口基數較小。基數小決定了中國對國際油價影響的權重小,因此將高油價歸咎于中國的結論缺乏科學根據。
二是油價對世界石油供給推動程度不平衡。國際油價高漲對石油的供給能力也會產生深刻影響,表現在隨著油價的上揚,原油生產國一般會增加原油產量。由于目前世界上各原油生產國自身原油消費水平、資源狀況不同以及出于追求利潤而限產等各種復雜因素影響的存在,油價對原油生產的推動必然存在著地區之間程度不均的現象。
近些年亞太地區經濟發展保持了良好態勢,發展速度位居世界前列,經濟發展需要消費大量原油。在國際油價持續高漲的情況下,出于經濟發展需要,各國將不同程度加大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這些因素將可能導致今后該地區原油產量上升較快。中東地區號稱世界油庫,多數歐佩克成員國家均位于中東地區,油價高漲使得這些國家獲得巨額利潤,因此產油國客觀上可能會存在著限產保價的愿望,估計今后的增長趨勢會保持相對平穩。
非洲雖是油氣資源富庶區,但由于政治形勢不穩定導致投資環境不穩定,估計會對該地區今后的石油產量形成抑制。比較而言,中南美和俄羅斯及周邊地區原油產量受原油價格上漲推動程度將居于穩定水平。隨著各個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地區石油供應能力也可能會發生“微調”。
國際石油經濟格局穩中有變
資源供需不平衡以及油價對石油供需影響程度不均衡將在今后相當長時期內得以延續和發展。該現象的存在也將使得今后國際石油經濟格局發生新的變化,表現為油氣資源供需不平衡引發石油經濟秩序的變化,這一過程將具有以下方面的特點。
一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及轉型國家之間石油合作將成為今后國際社會經濟領域的重要看點,盡管過程可能會比較曲折。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多數成員國為發達國家,該組織的石油天然氣需求在較長時期內將大于其自身的供給能力,而轉型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油氣供應能力大于自身的需求水平,這就為雙方通過貿易和生產參與的途徑實現油氣資源合作奠定了基礎。
二是由資源合作引發國際政治沖突的可能性增多。發達國家為彌補自身油氣資源缺口,將積極介入國際石油經濟事務中,“走出去”和“引進來”將成為國際石油經濟領域的主旋律。由于油氣資源的全球戰略屬性、各國對油氣資源的敏感性以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復雜性,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發達國家之間以及發展中國家之間圍繞石油問題的政治經濟博弈將會令人眼花繚亂。
三是國際油價走勢變得更加復雜和難以預測。國際石油政治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以及供需的不平衡使得石油資源的稀缺性得到進一步加強,從而為從事投機、炒作的個人和組織提供了更大的生存空間。與此同時,油價對石油需求和石油供應影響的非均衡性將在一定程度上助長市場投機的熱情。這些現象使得處于基本層面的石油供需對油價的平衡和調節機制失去其應有的效力,油價變化將會撲朔迷離。
四是中東、非洲以及俄羅斯等地區依然是未來石油生產的主要地區。石油資源具有日益重要的戰略地位,上述地區在今后相當長時期內將吸引更多的來自國際社會的目光。
五是中國和印度成為新興石油天然氣消費力量。兩國在未來的發展進程中均面臨油氣供需缺口,積極參與國際石油經濟合作將成為兩國重要的能源戰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