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的原理類似太陽發光發熱,即在上億攝氏度的超高溫條件下,利用氫的同位素氘、氚的聚變反應釋放出核能。因為氘和氚可從海水中提取,且核聚變反應不會產生溫室氣體及核廢料,因此核聚變能源被視為未來人類新能源的希望所在。
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ITER)于1985年提出。2001年在匯集世界聚變研究主要成果的基礎上,計劃工程設計終于完成。此后經過5年談判,歐盟、中國、美國、日本、韓國、俄羅斯、印度等7方代表達成一致。根據7方簽署的協定,計劃將歷時35年,是目前世界上僅次于國際空間站的大型國際科學工程計劃,也是中國參加的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項目。
環球能源網析:參加ITER計劃,是中國為國家未來能源可持續發展做出的重大決策,彰顯了我國對全球重大發展問題負責任的態度和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國際科技資源促進自主創新的雄心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