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強子對撞機
北京時間10月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粒子物理學實驗室、萬維網的打造者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CERN)3日揭開一個新計算機網絡——計算網格的神秘面紗。這個計算機網絡允許世界上數千名科學家處理有關大型實驗的數據。
據悉,目前已有33個國家的大約7000名科學家通過CERN的新計算機網絡連在一起,共同分析9月啟動的粒子對撞試驗的數據,測試的目的是探索物質的本質。9月10日啟動的實驗能夠提供有關宇宙起源的線索,但由于大型強子對撞機所在的27公里(17英里)長的隧道發生氦泄露,實驗大門被迫于9天之后關閉。
在2009年強子對撞機再次啟動之際,參與此項實驗的物理學家將通過桌上電腦訪問實時數據,這要感謝CERN能夠將全世界140個研究機構的10萬多個處理器連在一起的計算網格。全球大型強子對撞機計算網格項目負責人伊恩·伯德(Ian Bird)表示,大型分布式超級計算機雖然是為強子對撞機項目專門制造的,但對于其它科學研究卻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他說:“其他很多研究人員和研究計劃都將成為受益對象。網格計算讓需要大型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的所有新的科學研究方式成為一種可能。”
作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科學實驗,大型強子對撞機產生的數據量太大,分析和處理的難度相當大。實驗過程中,科學家要將質子束導入位于日內瓦郊外法國-瑞士邊界地下100米(330英尺)的隧道,讓它們沿著相反方向運行直至發生對撞。在開足馬力情況下,大型強子對撞機內每秒發生的質子對撞次數多達6億次,每秒產生的數據量更是對撞次數的4000萬倍。所有這些數據要通過4個大型地下探測器——每個有5層樓高,是世界上最大的——過濾,將每秒的撞擊次數降至100次。
每秒產生的數據流將達到大約700兆字節,每年達到1.5萬億字節,這種“高產”要持續10到15年。每年產生的數據足以裝滿300萬張DVD,如果將這些數據裝進CD并搭成高塔,其高度可達到珠穆朗瑪峰的兩倍。CERN發言人詹姆斯·吉列斯(James Gillies)在一次吹風會上表示:“為了分析這些數據,你不僅需要進行大量計算,同時也需要找到一種新的計算方式,也就是所說的網格,這也是今天我們值得慶祝的所在。”
萬維網是CERN于1990年發明的,允許用戶通過互聯網共享數據。與萬維網一樣,計算機網格也能夠連接數據存儲容量和處理設備等計算資源。在大型強子對撞機實驗所需的計算能力中,CERN只占到10%,余下的均由計算機網格提供。通過對撞實驗,科學家可以觀測亞原子粒子并探測重力和物質的本質。
(來源:《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