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醫藥是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醫藥,在中華民族繁衍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民族醫藥發揮了不容忽視的作用。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民族醫藥目前的發展狀況面臨著人才、政策、資金等諸多困擾。
在今年舉行的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的發展。”2008年7月,《中國的藥品安全監管狀況》白皮書面世,其中,“中藥和民族藥的監管”被作為重要的內容單列——無論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的舉措,還是關于出臺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議,其目的都是為民族醫藥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保證民族醫藥的可持續發展。
產業現狀不均衡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族醫藥企業發展很快,據初步統計,目前全國約有民族藥生產企業120家,其中藏藥企業40多家,蒙藥企業5家,苗藥企業70多家,維藥企業4家。民族醫藥成藥品種已有600多種,其中有47種在2000年被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列入國家基本醫療保險用藥目錄。
隨著民族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已經形成了一批頗具規模的民族醫藥企業。如西藏華西諾迪康藥業集團、西藏自治區藏藥廠、西藏藏醫學院藏藥廠、奇正藏藥集團、青海金訶藏藥集團、晶珠藏藥有限公司、青海大地制藥有限公司、青海久美藏藥藥業有限公司、甘肅獨一味藏藥有限公司、內蒙古蒙藥制藥廠、新疆維吾爾藥廠等。
許多省區也都把民族醫藥列為了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比如,《青海省醫藥行業“十五”及2015年遠景規劃》就把醫藥產業作為該省的優勢產業,并把中藥、藏藥產業作為最具戰略性的產業來發展。
貴州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統計數據顯示,該省民族醫藥工業產值以平均每年20%以上的速度遞增,2007年該省醫藥工業銷售收入為110億元,其中一半以上為民族藥。貴州省已擁有154個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民族藥成方制劑的獨家品種被收錄進入國家藥品標準,并有76個品種獲得發明專利。但是,目前民族醫藥產業的總體規模并不大,并且發展不均衡,地區差異較大。
對此,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理事黃瑾明分析認為,民族藥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比較多,主要是這些企業大多是新興的民營企業,其產品鮮為人知,城市醫院能開民族藥處方的醫生更是極為少見,進入醫療市場主渠道的產品屈指可數,各個廠家的營銷代理制度不完善,諸如此類的問題,使民族藥被擠壓到市場的邊緣,非常不利于民族藥產業的健康發展。 近年來,雖然有一些民族藥新藥相繼問市,但總體而言,民族藥產業仍然存在品種少、檔次不高、技術開發和創新能力差等問題。據《全國民族醫藥生產企業前20名排序》統計,全國民族醫藥前20名生產企業的藥品銷售總額還抵不上國內一家大型醫藥集團。
以維藥發展為例,目前新疆每年的藥品銷售額約為30億元,但新疆當地制藥企業的銷售額只占20%左右,幾家維藥廠的產品所占份額更是微乎其微。與維藥的發展類似,其他民族藥在生產過程中也存在一系列問題:有效成分尚不明確;生產多為小作坊式,工藝簡單,技術、質量標準不高;生產企業大多缺乏科學的營銷手段,沒有專業的銷售人員,產品知名度低。
近20年來,隨著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民族藥的開發和經營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目前已逐漸成為各地區醫藥經濟發展的重點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