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提供了一個新的社會事業地位空間:企業家。企業家這個詞一直到1986年才允許在官方媒體上出現。但如果今天你問一個7歲的中國男孩他長大以后最想做什么,企業家很可能排在前4位內。實際上,他們現在也是中國媒體與中國社會的強勢話語權者與高社會地位符號擁有者。
30年產生了四代企業領袖:第一代80年代到1991年,中國出了一批創業的私人企業主,但是他們很少露出水面。一批在體制內引入新的管理機制、革新原來政治化生產單位的人成為經濟改革的典范,這里面包括了步鑫生、馬勝利這樣的人,有意思的是改革者往往是自己革新的政治成果的犧牲者,他們并沒有在改革中找到自己的生天;第二代企業家是在1991年中共中央文件把私營企業主納入代表性人物的時代,這個時代是私營企業家的多樣化展示期,也是實業性企業家的黃金時期,這個時代出了一大批今天人們還知道或者已經不知道的企業家,比如劉永好、魯冠球、柳傳志、王文京、陳東升、李東升等等,他們年紀輕輕卻是很多行業領域的鼻祖,這個時期已經有不少跨國公司的中國高管有了影響力,比如微軟的吳士宏、通用汽車的墨菲,但是這也是一個國有企業的著名老總很少的時代;1998-2006年是第三代企業家產生的時候,他們的特點是以操作家為主,個人魅力銳減,但是所帶領的企業則進入到規范化、規模化與規劃化的試點,這個時代的企業家都重視做戰略,他們中既有國有企業的潘剛、也有民營企業的楊元慶、還包括三資企業的唐峻這樣的人,實現做強做大是這個時代的特點;第四代企業家以2006年為顯著的界限,這代的特點是具有顯著的“資本”家的特點,既以壟斷性資源或者新技術新模式,尋求資本市場的認可,實現企業的快速崛起,快發是這個時代的顯著特色,從一大批國有金融、通訊與能源行業的老總,到尚德的施正榮、新環保科技企業家白云峰均屬于這一行列。
我的預期,3-5年以后將進入第五代企業家的時代,其特點是新型概念技術(環境技術產業、生態信息技術產業)的產業化將進入快速發展時期,而這個時代需要在技術、商業模式創業與政策空間拓展方面具有綜合整合能力的人才,那將是一個產生如同比爾蓋茨與李嘉誠這樣的偉大企業家甚至更偉大的企業家的時代。我現在還不知道怎么樣命名他們,但我們已經覺得他們可能是我們這個環境危機時代的帶有“拯救者”角色風范的新一代經濟與技術文明的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