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共和國經受了嚴峻考驗的一年。然而,8月在北京召開的奧運會,卻取得了奧運會有史以來的輝煌成就。這似乎是個昭示,讓人們從中悟出一些更加深刻的道理。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廣東似乎一直在探索和抉擇中前進。
從國門的“閉”與“開”,到姓氏的“資”與“社”;從規模的“小”與“大”,到模式的“引”與“創”;從速度的“快”與“好”,到社會的“富”與“和”……
今天,廣東又將面臨嶄新的歷史抉擇———
傳統經濟已經無法驅動高速的經濟巨輪,于是就有了從傳統到現代的抉擇;
低端合作已經無法整合院校的創新資源,于是就有了從自發到高端的抉擇;
產業結構已經無法適應土地人群的需求,于是就有了從固守到轉移的抉擇;
眼光見識已經無法眺望科學發展的遠方,于是就有了從國內到世界的抉擇。
今年7月,廣東省和教育部、科技部聯手啟動了“企業科技特派員”行動。從全國幾十所大學中精選了100名年輕的博士、學者,開赴廣東100家企業。這讓我們想起了中國戰爭年代的一句話,“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其實,新時期的市場經濟也是一場戰爭。100名年輕的博士、學者也是新時期主戰場上沖鋒陷陣的突擊隊戰士。
早在30年前,改革開放剛剛開始的時候,廣東就有“三水一杯水(健力寶),鶴山一條線(拉舍爾毛毯)”之說。這是區域經濟集群產業的開始,漸漸形勢越來越明顯,順德北窖的家電、南海大瀝的鋁材、中山小欖的五金、東莞厚街的家具……以鎮為集群的支柱產業逐步形成。這種經濟現象,在鄉鎮企業發達的江蘇、在民營經濟發達的浙江等省也日趨明顯。
廣東與眾不同的是,早早地開展了一項“專業鎮創新平臺試點”工作。在試點的基礎上,廣東以雨后春筍般的速度,在各地專業鎮開展“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從幾個,到幾十個,到兩百多個……這件工作涉及了省里十幾個廳局委辦,最后省政府明確統一由廣東省科技廳牽頭協作。
目前,全省已有229個專業鎮,10個創新示范專業鎮,為當地中小企業、特色產業和整個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尤其對珠三角腹地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逐步邁向高層次起到了重大影響。例如,專業鎮林立的東莞市,32個鎮級單位中,絕大多數鎮的經濟規模都在50—100億之間,虎門、厚街、長安等鎮的經濟規模都在100億以上,多者達兩三百億,幾乎每個鎮都有自己的上規模的特色產業。正是這些專業鎮的迅速崛起,使東莞在不到20年間,從一個農業縣高速發展成為本地生產總值超2000億,工業總產值4000多億,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導的制造業基地和對外出口大市,對世界都產生了影響。在佛山,南海區90%以上的本地生產總值、75%的工業總產值和地方財政收入都集中在專業鎮,全區近8萬戶民營企業也都聚集在專業鎮。在中山,小欖的五金制造、古鎮的燈飾制造、南頭和東鳳的家電制造,彼此間產業鏈相互銜接,相互關聯。四鎮經濟總量超過500億元,約占中山全市的1/4,4鎮共聚集6700多家企業,占全市工業企業的40%左右。特別是五金制造專業鎮小欖,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產業結構調整快,先后被有關部門認定為“中國五金制品產業基地”和“中國電子音響行業產業基地”,在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中排名第七。
把一個專業鎮支柱產業的技術創新工作,由單家獨戶的單打獨斗,集成為一個區域化的創新平臺,直接支撐集群產業中的每一個企業。
這就是抉擇的力量。
這是一步精彩的跨越,但并不是最終的跨越。因為,在區域經濟中,在廣東省技術創新的資源里,有了這種集成的創新平臺,就需要聚集更高的創新能力。
于是,廣東應運而生地詮釋了一個“聚變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