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的一大缺失:供應鏈責任沒有被上升到戰略高度,三鹿事件后,所有的產品生產商都要經過供應鏈問責的洗禮
【本網專稿】從一個月前小范圍的開始討論三鹿牛奶存在導致腎結石的毒害物質,到現在全球不少媒體都在討論三聚氰胺事件,社會公眾的視野在一次又一次的事件中被擴展,人們對于食品安全的認識也更加深入和細致。
在這個乳制品行業的“知名的秘密”被揭穿之前,從企業社會責任角度看,整個社會輿論對于蒙牛、伊利等牛奶廠商是信任加之贊許。蒙牛一直以來堅持的“每天一斤奶,強壯中國人”的免費送到鄉村學校的公益活動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人們紛紛稱贊蒙牛此舉是“事關整個民族發展的義舉”。但是轉瞬間,我們發現一小撮三聚氰胺就讓幾年來的努力灰飛湮滅,因為你的乳品如果有問題的話,你的公益項目就成了件“每天一斤奶,毀掉中國人”的腎結石推廣工程,必然遺臭萬年;同樣,伊利幾年來的不懈努力,成為奧運會乳制品特約提供商以及奧運合作伙伴的殊榮也將一時間變得毫無價值,一切的公共關系處理也變得渺小而無力。
一直來,蒙牛、伊利等企業不但得到社會大眾的信任,并且在企業外部社會責任上也大下工夫,單純就公益領域的經驗而言,這兩家是當之無愧的佼佼者。可是問題就在于:優秀的公益踐行者就是優秀的企業公民嗎?
從企業社會責任這個概念誕生的第一天起,從科學家到企業家都將企業社會責任定義為一個多維的概念,盡管到現在為止,全世界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版本不下百多個,但是人們都必須承認:對于消費者的責任是企業天大的事。在整個企業社會責任模塊中,對消費者責任歸屬于供應鏈責任模塊,可以說,企業的供應鏈責任是企業的立命根本,也是諸多社會責任模塊中優先級最高的。可是這部分責任往往并沒有被上升到戰略高度,企業通常用生產流程控制、質檢等方式來處理對消費者責任,其實如果能再加入道德守則和企業文化的誠信因素,對消費者責任將更加容易落地。牛根生在博客中談到,其實牛奶企業本身并不可能向牛奶中添加任何毒害物質,但是上游奶農會這么做就不足為奇了,不過是為了給自己的牛奶提高一個級別,多賣些錢。可是轉念一想:這些奶農大多是些樸實的農牧民出身,他們的文化水平雖然低,但是社會道德感卻是可以引導的。如果能將最樸素的責任感傳授給奶農,同時對奶源進行更為精密的檢測的話,這次的致命性打擊就不會出現,中國的乳品制造業也不會突然間蕭條。企業供應鏈責任雖然在世界范圍內被提及的最早,守則程度也最深入,國際標準也最多,可是一直得到企業應有的重視,或者說企業并不意味產品質量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關,同時也不會采用一種責任建設的視角去審視產品質量和供應鏈管理。
我們預計,這次事件產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還將繼續,可能我們生活的周遭還有太多這樣那樣的如“三聚氰胺”一樣的隱性的殺手,我們每天都食用的食材可能是我們身體健康的隱患。這種效應將把食品企業的社會責任推上風口浪尖,當然,這次不是公益活動也不是環境保護,而是供應鏈責任、消費者責任,企業有沒有認真履行這份責任,將成為判定一個企業生死的軍令狀。在食品行業之后,在三聚氰胺風波過去之后,我們相信所有的產品生產商都要經過供應鏈問責的洗禮,完美主義的消費者會苛求企業的商品包含社會價值,而普通的消費者至少會審視產品背后的健康和安全問題,這樣才會是一個正常的社會、正常的消費者行為。所以這一切的一切會給企業帶來更大的挑戰,我們需要從企業社會責任珠峰的山腳攀爬,在登頂的路上不懈努力,在各個階段行事不同的使命、踐行不同的責任,使企業社會責任得到強化和發展。
取之于信,還之予誠。完整的企業社會責任是每一個企業共同的追求。
(金子璐系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同盟執行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