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構建可持續發展的亞洲制造業為主題的第二屆亞洲制造業論壇日前在沈陽舉辦。
來自20余家世界500強和跨國公司主要負責人、國內知名國有和民營企業負責人、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等國際組織的負責人等,圍繞制造業的品牌與創新,應對全球通脹壓力、發展生產性服務和汽車產業等議題,展開對話與交流。中國制造業成為本屆論壇的關注焦點。
路甬祥:中國制造業還處于國際價值鏈分工低端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為論壇發來賀信,并在題為“中國及亞洲制造的未來發展”書面演講中指出,全球制造中心正在向中國等亞洲國家轉移,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制造大國。然而,中國制造業總體發展水平還不高,能源和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許多領域還停留在國際價值鏈分工的低端,在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路甬祥指出,從2001年到2006年,中國裝備制造業工業總產值從6185億元增加到2.3萬億元。以工業增加值規模衡量,我國裝備制造業僅次于美國、日本和德國,居世界第四位。統計數據表明,中國裝備制造業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大幅提升,但與制造業強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中國制造業仍處于全球價值鏈分工的低端,自主創新能力弱,很多核心技術和裝備依賴進口。
黃孟復:針對制造業出路的五點建議
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主席黃孟復在致辭中指出,亞洲是全球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制造業重地。由于目前世界經濟發展面臨許多不確定因素和潛在風險,如何使亞洲制造業健康發展,成為可持續提供產品、服務、就業機會和推動經濟增長的源泉,如何解決制造業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是亞洲各國制造業企業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
針對中國制造業的出路,黃孟復提出五點建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中心環節和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創造新的競爭優勢,創新商業模式,從單純的生產型制造商向服務型制造商轉變;發展生產型服務;積極走出本土,融入全球經濟,提高國際競爭力。
苗圩:中國的工業化正處于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苗圩在題為“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書面演講中指出,在全球戰略資源日益短缺、資源價格不斷高企的新形勢下,走發達國家廉價資源支撐下的傳統工業化道路已不現實。我們必須抓住信息化深入發展的戰略機遇,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經濟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從規模速度型向創新效益型轉變,全面轉入科學發展的新階段。
苗圩指出,針對國內外經濟發展的諸多新形勢,中國政府提出“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并進一步提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振興裝備制造業,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從而更豐富了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