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稱,財政部擬定了一份超過1000億減稅規模的增值稅方案報國務院,并建議明年初正式實施。這一消息有待官方證實,不過,當前宏觀形勢正在為改革創造最佳時機,抓緊推進增值稅全面轉型正成為共識。此舉被認為是在宏觀經濟發生下滑危險之際,政府為實現“保增長”的目標所做出的實質性努力,一旦付諸實施,將對我國經濟運行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信號1:消費型增值稅將迅速推向全國
對增值稅轉型,人們早就達成共識,只是由于種種原因的限制,這一具有重要意義的改革至今進展不大,目前仍處于擴大試點的階段。東北三省一市的試點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有4年;去年開始的中部六省26個城市擴大試點,也已經過去一年多,轉型過程看上去未免顯得過于猶豫、拖沓。
直觀感覺,增值稅轉型的難度應低于“兩法合并”:一是企業們歡迎、支持,不會像“兩法合并”那樣面對著來自外資企業的阻力;二是東北試點過程中沒有發現明顯的難以改正的缺陷,也沒有發現推廣至全國的障礙因素;三是試點為大面積推廣積累了經驗,而且試點過后即在全國鋪開也符合慣例。
然而,增值稅轉型還是一拖再拖,其原因,不外是擔心政府財政收入的減少。其實,試點結果已經證明,這種擔心純屬多余。2005年、2006年,遼寧省的財政收入每年都以20%以上的幅度增長,2007年的增長更是達到了32. 4%的超高增幅。增值稅轉型不僅沒有造成地方財政收入的減少,反而產生了增加收入的奇效,這不是變魔術,而是實實在在的效應。其中的道理是,轉型促進了企業增加投資和技術改造,提高了經濟效益,對擴大稅源、形成財政增收的長效機制產生了積極作用。
增值稅轉型給企業帶來的好處是實實在在的。遼寧試點進行后的3年半時間里,國稅部門共為企業辦理抵退稅額91 .4億元,企業稅負明顯減輕。特別是冶金、石化和裝備制造三個行業稅負下降最多,增值稅稅負由原來的5.4%降至4. 9%。企業稅負減輕了,效益必然看漲,財政的日子豈有難過的道理?
有人擔心,增值稅轉型會刺激企業盲目投資,引發全局性的經濟過熱。其實,企業投不投資,主要不是看政府退不退稅,而是看市場價格指示器,看企業未來生存發展的需要。不會有哪個企業僅僅是為了17%的退稅,而冒險投入100%的資金。本溪鋼鐵集團4年來共得到增值稅退稅11億多元,聽起來不算少,可是本鋼每年光設備更新、技術改造等方面的投入高達70多億,4年就是280多億,11億的退稅就是全部轉化為投資,也只是很小的一個比例。大型企業如此,中小企業投資只會更加謹慎小心,更要瞄準市場需求,退稅并不是它們投資決策的決定性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在改革試驗區東北,反倒有因為改革步子邁得不夠大而限制增長的情形。至2007年底,遼寧省納入增值稅轉型試點的企業共有3.17萬戶,占全省一般納稅人的33.8%,也就是說,還有相當一批企業沒有被納入試點。對這些行業和企業來說,增值稅轉型的“試而不推”給他們帶來了稅負上的不公平,要求享受新增值稅的呼聲甚高。
消費型增值稅突出的優點,在于它的中性,避免重復課稅,但它有個前提,即各個地區、各個行業的廣泛施行,最忌諱的就是被當作一種優惠政策來使用,而我們卻不斷地試點,在東北三省,在中部六省,“沒完沒了”。
增值稅改革不適宜試點,是因為它的運行是個完整的“鏈條”,是一個統一的征收概念,而試點的辦法恰與增值稅的這個特點格格不入。一部分地區試點,而另一部分不試點,將導致增值稅抵扣鏈條發生斷裂,誘使部分企業從非試點區遷往試點區,人為地加大企業成本,造成產業布局的混亂。即使在試點地區,某些企業集團的下屬企業有的享受抵扣,有的不享受抵扣,也很容易造成各種形式的避稅、騙稅行為的滋生,人為加大稅收征管的難度。如此,增值稅的積極作用就全都發揮不出來,這無論對稅制改革,還是對整個經濟的發展都是有害的。
退一步講,若是確實顧慮財政減收,還可以設計一些補充方案。如分年度按比例,第一年抵扣50%,第二年70% ,第三年全額抵扣,逐步到位。其效果,恐怕比現在的分地區分行業試點、逐步推開要好得多。換句話說,如果在財政收入連年大幅度增長的條件下還是延緩改革,那么,什么時候推進才是適宜改革的時機呢?所以,筆者的看法是,增值稅轉型推向全國將很快付諸實施,不會拖延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