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采訪時了解到,多家乳制品生產企業近期向湖北省和武漢市有關領導反映:武漢質檢所單次檢測三聚氰胺收費400元到800元,費用過高。質檢所則反映,武漢收費并不算高,而且檢測實際是虧本的。
三聚氰胺檢測收費到底是高是低?記者就此展開了調查。
企業反映:收費過高
9月28日,記者到武漢光明乳品有限公司。在現場,光明乳品公司孫經理反映:國家要求乳制品企業每批次產品、原料必須送檢,檢測費用全部由企業承擔。武漢質檢所檢驗一個樣品收費800元。這對于生產品種、批次較多的企業而言似乎貴了點。
蒙牛(武漢)友芝友乳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也曾反映,三聚氰胺強制檢測收費標準不統一,有的企業要交800元檢測一個樣品,有的要600元,有的只要400元。
武漢一乳制品生產企業負責人稱,駐廠監管員主要是武漢市質檢所的工作人員,“檢測收費標準由質檢所說了算。”
據了解,從9月18日以來,武漢市質檢所每天檢測100~200個乳制品樣品,如按照400元一次收費標準,每天三聚氰胺檢測費用約4~8萬元。
質檢所表示:實際虧本
武漢三聚氰胺檢測收費到底是高是低?
10月14日,記者來到武漢市質檢所。該所一位副所長稱,三聚氰胺不是常規檢測項目,目前沒有相關的收費標準。武漢市質檢部門根據一套計算公式測算出來收費標準。
經記者要求,對方拿出質檢所向物價部門申請備案的收費標準,檢測三聚氰胺的價格為單次600元。
既然向物價部門備案600元的標準,收費為何從400~800元不等。對方解釋,600元報上去了,但是物價部門還沒有批。實際上,測算出來檢測的成本高于600元。質檢所一開始對外地乳制品企業單次按800元收費。
據這位副所長介紹,在北京、上海等地的檢測機構,質檢單位送樣的檢測費用為800元~1200元,武漢檢測價格并不算高。因有企業反映檢測價格較貴,根據武漢市質監局要求,800元打個對折,現在統一按400元收取,盡量給企業提供方便。
這位副所長強調,目前大部分企業都還沒有付款,由質檢所先行墊資檢測。
此說法得到武漢光明乳品相關負責人證實,以前收費800元,企業反映問題后,經過政府協調把價格降到400元,檢測費用目前的確只是記賬。10月19日,記者致電湖北省質監局食品生產監督管理處,有關負責人也證實,該省質監系統15家有三聚氰胺檢測資質的檢驗機構,都還沒有向送檢企業收費。
盡管企業認為“收費太高”。武漢質檢所卻表示,按這個價格收費,實際是虧的。
質檢機構缺乏財政支持
物價部門相關材料顯示,質檢所自行核算三聚氰胺的單次檢測成本為616.27元。具體組成為:材料費310元,水電費2.38元,檢驗用房費10元,設備折舊費48.99元,設備維修費4.9元,管理費240元。
據介紹,310元材料費是大頭,這是因為三聚氰胺的檢測值非常精細,耗材較貴,而且最近全國檢測量暴增,生產耗材的相關企業一直在漲價。
另一個大頭是管理費,占到檢測成本近4成。這管理費究竟是什么?武漢市質檢所相關負責人解釋,管理費包含辦公、人工、檢測報告打印費等,實際上包含檢測機構的運行費用。
高比例的管理費,也反映出質檢機構的一種尷尬。武漢質檢所有關負責人說,該所屬于行政事業單位,因沒有足額財政支持,幾乎全靠自己養活自己,對社會提供收費檢測服務是該機構發展的主要來源。
專家認為:檢測制度急需完善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一位法學專家表示,目前的收費之爭,反映出質檢體系和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和完善。
專家認為,武漢質檢所這類檢測機構,在體制上是行政體制管理,但是政府投入經費不足,它不僅要履行法定職能,還要通過市場手段獲取運營經費。較高的檢測成本必然會轉移到檢測對象身上。
據悉,在美國等發達國家,企業產品質量檢測由許多專業或商業機構完成。政府檢測機構多數并非市場運作,甚至根本不接受商業檢測要求。政府檢測更關注預警性、研究性食品監管課題,這恰恰是目前國內食品監管的軟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