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湖流域污染減排攻堅戰中,如何實現沿湖電鍍工業廢水治理的“升級提標”目標?近日,江蘇省環保廳在丹陽召開太湖流域電鍍工業廢水提標技術現場會確定:強力推進沿湖電鍍工業廢水治理提標改造工作,今年年內使沿湖電鍍工業排放的廢水,全部達到江蘇省頒布的《太湖地區城鎮污水處理廠及重點工業行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新標準,在電鍍工業達標排放的基礎上,再壓減20%的COD、67%的氮和50%的磷。
電鍍工業是金屬表面處理的“美容師”,也是是現代化工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同時,電鍍工業廢水排放量大,成份復雜,不僅含有COD、氨氮等常規污染物,還含有重金屬、氰化物等致癌、致畸或致突變的特殊污染物。據不完全統計,2007年,太湖流域電鍍企業工業廢水排放量為3719.7萬噸、COD為3166.4噸、氨氮為173.8噸、氰化物為2213千克、六價鉻為2555千克,對沿湖生態環境構成了較重污染威脅。
為進一步壓減沿湖電鍍工業的污染負荷,江蘇省參照國外發達國家的排放標準,推出了嚴于國家的電鍍工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地方標準。確定新改擴建電鍍企業從投產即日起,就必須執行新標準,而老的電鍍污染源廢水排放也必須于2009年1月1日起,達到新的“提標升級”排放標淮。今年以來,沿湖各地紛紛開展了電鍍工業廢水“提標升級”專項行動。通過電鍍工業的“提標升級”,使沿湖電鍍工業結構得到調整優化,也迫使電鍍企業采用更為先進的工藝、更清潔的生產技術和更有效的治理手段,壓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明顯提升了沿湖電鍍工業的綜合競爭實力。
在這次太湖流域電鍍工業廢水提標技術現場會上,丹陽市和來自全國各地的環保公司,推出了一批技術先進、工藝成熟的電鍍廢水治理的新鮮“樣本”,為沿湖電鍍工業廢水“提標升級”提供了“新式銳器”。現場會要求,太湖流域各地要在電鍍廢水處理技術攻關和示范工程建設已經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廢水處理技術的針對性,加強對電鍍廢水的分類收集和分質處理,加強膜濾濃縮液的處理處置。并且加強與各級環保部門和電鍍企業的聯系,協同攻關,研發出一批成本低、效果好、易管理的治理技術。
現場會還要求,按照“誰污染、誰治理”原則,督促企業安排自有資金用于廢水治理,成為污染治理的主體。市、縣(市、區)兩級政府要在本級財政資金和專項資金中安排廢水提標治理項目的經費。省級污染防治基金和環境保護專項資金將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支持積極治理、效果顯著的企業。省環保廳還將會同各級環保和財政部門幫助、指導企業,積極推薦申報中央級污染防治基金。要按照投資社會化、運營市場化的總體部署,鼓勵和支持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外來資本采用并購、項目融資、BOT、TOT等形式,變分散治污為集中治污,變企業治污為社會治污,由專業化的、有資質的廢水治理服務企業向污染責任者提供有償服務,推進廢水提標治理設施建設和運營的多元化、社會化和市場化。對屢次超標準排放,并有可能造成水污染事故的單位,不僅要重罰,還要強制委托有資質的單位代為運營治理設施,所需費用由排污者承擔。
同時,要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各地要把電鍍廢水提標治理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確保認識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要將電鍍廢水提標治理的各項目標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到各職能部門,落實到基層,落實到工程項目,落實到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員,落實完成時限。各有關部門要齊心協力,盡職盡責,整體推進,努力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