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與國外優秀企業進行跨國技術合作,在引進、消化、吸收基礎上進行再創新,進而獲得自主核心技術并迅速實現規模化生產,形成國際市場競爭力―我國歷史最悠久的柴油機生產企業上海柴油機股份有限公司以“先拿來,再創新”的跨國同步研發戰略,不斷取得大功率汽車柴油發動機制造技術的突破。7月4日,由上柴與日本日野自動車株式會社合資建立的我國第一條具備批量生產歐3排放標準大功率車用柴油發動機的生產線建成并正式投產。
有業內專家評價,這標志著我國內燃機行業經歷了上世紀50―70年代的艱難起步、80年代的技術引進提高、90年代技術咨詢改造的發展歷程后,迎來以跨國技術合作和自主再創新為特征的新階段。國內大功率低排放柴油發動機制造技術有望通過這樣的模式實現整體升級。
上柴公司總經理白洪法說:“在全球市場競爭中,中國企業應盡早對國外先進技術進行引進、消化、吸收,并與我們的技術基礎融合起來再創新,最終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據悉,上柴今后將與日野以合資公司為平臺,形成同步研發、同步技術升級和持續導入其他先進技術產品的共同發展模式,在2006年左右形成2.5萬臺P11C系列發動機的生產規模,實現70%以上的國產化,并建立面向世界的發動機研究開發中心,為全球汽車廠商提供核心技術和動力總成。
近年來,隨著全球能源結構變化以及環保標準的提高,融合電子控制、新型化工和新型材料等諸多高新技術的大功率、低排放、低油耗柴油發動機成為國際市場的寵兒,也成為我國內燃機行業的重要發展方向,但在大功率柴油機方面缺乏自主技術和自有品牌,主要依賴從歐洲和日本進口。為適應市場需求,提高技術創新和產業化效率,上柴公司從2003年開始通過引進、合作、合資的形式,與世界500強的3家企業―日野、電裝、三菱達成協議,連續獲得了柴油電噴共軌、增壓器等方面的先進技術。與此同時,上柴與德國、奧地利等國的企業及研發機構合作,共同培養具有核心技術再創新能力的技術人才和產業工人。目前,上柴成為國內第一家擁有多項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柴油機制造核心技術,具備生產歐Ⅲ以上排放標準發動機的企業,在電控與燃油共軌技術方面取得世界領先地位。
據上柴負責市場宣傳的伍昌宏介紹,本次下線的重載車用P11C系列柴油發動機從開發投產至今已經獲得了包括氣道、缸蓋、冷卻系統等17項發明專利,連桿、油底殼結構等8項實用新型專利,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柴油動力之一。在“拿來”日野最先進的節能環保和制造技術的同時,上柴的研發團隊對該發動機進行了多層次的系統再創新和產品化改進,將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控技術、高壓共軌噴油系統及多種關鍵零部件應用到產品中,并在國內十多家汽車廠商的國產底盤上完成配套試驗,形成既符合國際環保節能標準和優秀品質,又成本低廉且具備優良售后服務的進口發動機替代產品,具備了強大的市場競爭力。伍昌宏說:“經過上柴再創新的P11C系列柴油發動機形成生產規模后還將直接納入日野公司在全球的銷售和供應體系,銷往世界各地的汽車制造廠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