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危機發生與演變中有一個重要的現象被稱為“蝴蝶效應”,意為當企業發生某一方面的重要危機事件時,如果未能在最短時間內進行強有力的控制,公眾或媒體會自發圍繞著此項危機進行延展或聚合,將企業其他方面的失誤\危機都挖掘出來,將其變成企業的次危機現象。同時如滾雪球般,圍繞著主危機,越來越多的次危機或次次危機將相繼被揭出,最終形成一場影響力巨大的危機颶風。
當康師傅在水源門事件曝光之后,重慶又爆出標簽門事件,同時網絡上也陸續有人舉報出康師傅各種各樣或真或假的丑聞,危機正在顯現出強烈“蝴蝶效應”。
當網民的肆意攻擊成為一種全民娛樂時,企業再高明的危機管理策略都是蒼白無效的。
一條個人式的批評帖子為何會給企業引發巨大危機?一件貌似簡單的危機事件為何在網絡發酵之后最終演變成企業無法收拾的危機困境?危機的“蝴蝶效應”是如何形成的?這其中很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國式企業危機的形成有兩方面深刻的基因:一是不受約束的網絡環境,二是法不責眾的網民心理。
中國媒體環境特別是網絡媒體正在走向全面的開放,網絡媒體一方面在傳播正面信息的同時,也在成為謠言、謊言、惡意攻擊的溫床,而出于自身提升關注力的原因,網絡媒體對于離奇的、負面、爆炸性的信息天然具有更高偏好度,同時也默許網民借助其網絡平臺進行類似信息的傳播,以達到吸引關注度的目的。在某個角度上,網絡媒體時時刻刻都是醞釀企業危機事件的重要源頭——當某一個人擁有太高的自由度以及很低的約束力時,一切的操守與道德都容易走樣。當企業發生危機時,權力無邊的網絡媒體自然成為煽風點火、推波助瀾的重點原因。在“水源門”事件發生之后,至少已有十多家有影響力的網絡媒體專門推出了康師傅的危機盤點專題。
造成危機“蝴蝶效應”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則在于中國網民的從眾與蒙面狂歡心理——中國已經是世界上網民最多的國家,同時也是網民平均年齡最年輕的國家之一,自由無邊的網絡環境為眾多年輕人提供了一個肆意表達、發泄情緒、攻擊他人的最好場地。所以,當某家企業發生了危機事件,相當于為網民們提供了一個有針對性的攻擊槍靶(尤其是當這家企業或品牌平時不得人心),眾人蒙面而上,群毆而退,最終只留下傷痕縷縷的企業收拾一地雞毛——康師傅作為行業的領導者以及臺資背景的企業,更容易成為網民群毆的對象(有數據表明,在網上最容易招受網民群起攻擊的企業為日本企業第一、美歐企業第二、臺資企業第三)。
評估企業危機影響程度,影響最小的莫過于危機只停留在輿論爭論層面——如達能與娃哈哈產權之爭、格力與美的排名問題的口水戰,影響嚴重的情況則是危機從輿論爭論層面滲透進最底層的終端。從許多終端情況觀察,“水源門”對康師傅的影響正在演變成為——普通消費者已經開始受到影響。
品牌美譽度是產品的銷售助推力以及天然的保護傘,當美譽度完全失去時,產品也將變得岌岌可危。對于“水源門”危機事件,雖然康師傅一直辯稱只是廣告訴求有錯,但公眾的心理認知邏輯卻會沿此鏈條發展:廣告夸大——品牌誠信缺失——產品有問題——拒絕購買,所以對于康師傅礦泉水而言,要從長遠化解危機,不僅僅是解釋廣告訴求,而是重建整個品牌價值架構。
在重造品牌認知方面,可以推出康師傅礦泉水的新品牌,并適當改進包裝、外觀設計,啟用新的品牌等,以康師傅強大的生產能力與渠道銷售網絡,以及康師傅母品牌在食品飲料行業的沉淀,重推一個新品牌可能要比恢復一個傷殘品牌更容易成功。
而在重建品牌信譽方面,康師傅可以從公眾溝通以及公益事件入手,以誠懇、開放、透明的方式迅速贏取公眾支持,如舉行公眾開放日,允許公眾參觀其生產流程(類似麥當勞的廚房參觀日),借此展現康師傅在品質監控方面的嚴謹。公益事件可以有針對性贊助、支持一些與水相關組織,如支持著名環保組織綠色江河進行“水資源保護”、“尋找最清潔的水源”等活動,從公眾傳遞康師傅在清潔“水源”方面的執著追求,化解公眾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