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目前的紡織服裝企業,有三分之二在虧損或者是虧損的邊緣,只有三分之一的企業在盈利,利潤率大概在8%左右。”面對數十家中外媒體,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上周末在紹興直言。
杜鈺洲會長終于承認,即使外部條件沒有惡化,沒有什么金融危機,但是由于紡企在技術研發、品牌推廣和營銷渠道等方面的先天不足,長期積累的矛盾也終究會爆發,金融危機只是催化劑而已,并不是導火索。
今年1至8月份,紡織服裝行業的內需上升了15%,11月份國家再次上調了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到14%。“提高一個點的退稅率就是給企業增加一個點的利潤率,并不少,很多企業日子會因此好過很多了。那些因為低效益而造成經營困難的企業,并不是紡織行業的主體。”杜鈺洲表示。
產品結構決定提價不易
由于紡織行業的進入門檻較低,在紡織出口導向型政策指引下,更由于2005年配額取消的利好刺激,為趕上世界紡織市場放開的大蛋糕,2001-2004年紡織固定資產投資有了飛躍發展,連續七成以上的同比增幅使得紡織產能急劇擴張。在持續多年的快速擴張后,產能代表指標紗錠總數已由1997年的3000萬錠猛增到超過一億錠。
正是由于同質化競爭嚴重,附加值不高的弊端逐漸體現。在2005年歐美配額正式取消后紡織出口出現放量井噴,在歐美紡織保護勢力和政治保守主義的雙重推動下,中歐、中美分別簽署三年和四年出口數量協議,明確規定了對這兩個主要貿易伙伴的出口增長最高增幅,國內盲目上馬的產能遭遇重大打擊,只能以低價傾銷來應對,別無他法。在2005年美元升值開始后,同質化嚴重的產品提價就成了奢望,在出單壓力下,低價已經成了唯一的選擇,紡織出口數據也一如既往的表現得很漂亮,主要得益于增加了對非歐美地區的出口。
本幣升值逼迫行業調整
浙江某公司一直保持著一萬多紗錠的規模,而沒有盲目上規模。“我們不去拼數量,把利潤的一部分投入到特種紗的研制里。”公司負責人說:“公司有些產品,客戶拿去做了樣衣后如果覺得好,就只能回到我這里來買,因為能做出和我一樣貨色的廠家很少。”做出與眾不同的產品才是立足市場的王者之道,只是模仿和跟風,充其量是一個攪局者。
產品差異化是避免紡織出口同質化的重要手段,可惜愿意這樣嘗試的企業為數甚少。在2007年筆者和阿里巴巴眾多中小在線紡商的交流論壇上,發現很多小貿易公司的出口產品單一,基本就是靠低價來獲得訂單,毫無創新思維,其實這種短線業務很難持久,因為價格不能無限壓低。問我如何才能獲得訂單,解決短期效益問題。這個問題沒有答案,因為模式的錯誤決定其業務難以持久,在不想做業務轉型的前提下,一切都顯得比較復雜,只是降低行業的整體形象。
人民幣升值逼迫行業轉型,使得企業必須在產品研發上下功夫,而附加值較低的僅靠低價取勝的就只有退出行業,行業的發展從來都是優勝劣汰,而不是保護全部企業。
東華大學紡織學院教授汪軍稱,國外紡織服裝企業會把每年8%的利潤應用于新品研發和品牌培育,而在國內,這個數字不到1%。相比于單個企業的競爭壓力,國際市場對整條產業鏈的巨大壓力,更容易讓產業內的各個企業加快升級步伐。
財政政策只是解決短期問題
在紡企的生存壓力之下,原本要對行業進行升級的相關職能部門改變初衷,出口退稅也由下調轉為回調,7月31日經國務院批準,將部分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退稅率由11%提高到13%。10月21日經國務院批準再次提高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率,將部分紡織品、服裝、玩具出口退稅率提高到14%。
紡織資源網主編李軍認為,出口退稅回調只是國家為了減輕紡企生存壓力,延長出口企業調整過渡期,為行業升級爭取時間的應急之舉,企業還是要抓緊時間,調整出口結構。如果企業錯誤理解政策導向,對出臺扶持政策產生依賴,指望出現問題總有政府買單,政策效果很可能南轅北轍。
如果一部分紡企心存僥幸,還是抱著原有的經營思路,出口退稅回調對他們來說無疑是判了死緩,是一味麻醉劑,死亡只是時間問題。企業必須利用好這段過渡期,在產品研發和結構調整上狠下功夫,提高產品附加值,否則退出行業是無法避免的。
避免惡性競爭是關鍵因素
2005年的紡織品出口沖關現象能否避免再次上演,政策調控是關鍵。2009年中美紡織品出口數量及許可證管理協議到期。這意味著2009年起中國紡織品出口將不再受任何地區配額的限制。為了有效調控市場,當年中國與歐盟和美國分別簽訂了為期2年和3年的雙邊協定。
今年年初與歐盟協定到期,為了避免再次發生沖關,雙方開始實行“雙邊監控、數據互換”。中方負責對國內的紡織服裝企業頒發出口資質管理證,符合一定條件的協議內企業才可以生產包括襯衫、褲子在內的8種敏感商品并出口。同時中方頒發沒有數量限制的出口許可證,企業可以不限量領取,但所領數量必須用完,否則將受到處罰。履行完國內手續后,紡織服裝企業將國內頒發的英文許可證寄給外國商戶,由對方前往海關換取進口許可證后清關。
出口“井噴”應難再現
紡織資源網主編李軍認為,配額取消、出口退稅回調對紡織行業是重大利好,但是由于金融危機沖擊,歐美需求持續下降,這才是對紡織業影響最大的因素。況且退稅回調在多大程度上抵消人民幣升值的影響還很難界定,基本面的變化使得紡織業無法樂觀,需求才是決定出口的第一因素。
沒有配額的限制,并不等于數量可以無限放大,首先是需求的制約;另外歐美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對我國紡織品的各種非關稅壁壘、反傾銷和特殊貿易區等多種貿易保護手段,我國紡織業出口依然面臨多重壁壘。
2009年我國紡織出口可能再次造成量增價減的混亂局面,政府在發放企業出口資質管理證時需要嚴格把關,減少歐美利用各種特保、反傾銷等手段對我國實施限制進口的把柄。企業要關注結構的調整,而不是抓著出口數量不放,低價出口對企業對行業都是短期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