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重大戰略思想和胡錦濤同志在北大建校110周年師生座談會的重要講話,為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為我們深化印刷高等教育的新探索,謀劃新時代傳媒教育的新發展指明了方向。在印刷業告別鉛與火、走過光與電、進入0與1的新時代,印刷高等教育經過五十年蘊育、建設、改革和探索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北京印刷學院也迎來了辦學五十年慶典。總結印刷高等教育辦學50年的歷史,給我們以下八方面的啟示:
實現了印刷教育“三個轉變”。
1958年北京文化學院設立了印刷工藝系,開啟印刷高等教育的歷史先河,不論是1961年由文化學院的印刷工藝系并入中央工藝美院印刷工藝系,還是1978年又從中央工藝美院印刷工藝系改建為北京印刷學院,印刷高等教育已經整整走過了五十年。
五十年來,印刷教育完成了“三大轉變”:一是從以職業培訓為主要特征的印刷中等職業教育轉變為以規范化為特點的印刷高等教育;二是從印刷工程單科性工科教育轉變為工、文、管、經、法、藝等多學科和研究生、本科、高職等多層次多類型辦學的教育體系;三是從單純適應和服務于工業經濟的內循環式教育轉變為適應和服務于社會發展的對外開放的教育。以上“三個轉變”概括起來就是,印刷高等教育已經發展成為傳媒工程、傳媒技術、傳媒文化、傳媒經濟、傳媒藝術與傳媒管理等多學科融合、協調發展的傳媒教育體系。這個體系是正在發展不斷完善的一個教育體系,同時也是一個充滿著新的挑戰的教育體系。
推進了教育發展的“三個統一”。
強化和推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四育一體的協調統一”、“育人、科研、服務社會、引領社會先進文化的協調統一”,“高校、產業、研究機構和政府管理的協調統一”,既是五十年印刷高等教育的重要啟示,也是新時期以印刷出版為特征的傳媒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
在辦學目標上,推進“德、智、體、美的協調統一”。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德育為首位,德育目的就是培育具有正確奮斗方向的人,塑造人格健全的人,培養道德高尚的人,德育就是“求善”,德育就是使人做好人;智育為基礎,通過智力的啟發、培育,培養具有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整合利用資源的社會能力、具有豐富知識掌握智慧的人,智育就是“求真”,智育就是使人做好事;體育是保障,通過體育而健身、健腦、健心,培育具有寬廣胸懷、頑強意志、健康體魄、人格健全的人,體育就是“求健”,體育就是使人做健康的人;美育是靈魂,通過美育,培育認知美、欣賞美、創造美、傳播美的人,培育“外在美與心靈美統一”、“個人美與社會美統一”、“形式美與內容美統一”的人,美育就是“求美”,美育就是使人做美好的人,做美好的事,做美的使者。
在辦學功能上,推進“育人、科研、服務社會和引領社會先進文化的協調統一”。要堅持以育人為中心,以科研為先導,以服務為目的,以引領為方向。特別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大力拓展和強化高校的服務社會和引領社會先進文化的功能。我們在創意文化發展和印刷傳媒業的創新發展上,應該大有作為。
在辦學模式上,推進“學校、產業、科研單位和政府管理的協調統一”。要創新機制、提升活力,提高效益,真正在產、學、研、管的結合和共贏中,開辟出新的天地,創造新的未來。北京印刷學院建院以來一直有著與行業的科研、產業、管理部門緊密聯系的優良傳統。我們要在新時期新環境下,發揚這種傳統,加強合作、主動服務、增進聯誼。進一步強化辦學的開放性,努力實現產、學、研、管的協調統一,推進國內外的多方面合作與交流,提高辦學的水平和效益。
加強了人才培養的“三個結合”。
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特別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仍然是高校發展的重要任務,要特別關注人才培養模式上的“三個結合”。
一是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結合。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的重要內容。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質量標準也體現了人的全面發展、和諧發展的理念。注重全面發展理所當然。而我們這里強調的是在全面發展基礎上的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要求我們實現由工業經濟時代的同質教育模式轉變為因材施教和以培養創造力為核心目標的個性化教育模式。真正實現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結合。
二是思想品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專業技術素質和人文素質的結合。一般認為人的素質包括以上所說的四個部分。實現這四種素質的結合,首先要強化人文素質,人文素質是指人們將人類創造的文化成果內化為自身品格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基本素質。它包括人們的思想、道德、品格、心理、性格、情趣、行為特征等基本素質的總稱。簡言之,人文素質就是做人的素質。即能夠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能夠調控自身情感、理智、意志和信念等。人文素質的關鍵是具有理性情感,人文素質的核心是責任感、價值觀和人生觀。②我們要特別關注在印刷出版為特色的傳媒教育中,在既有產業屬性又有意識形態屬性的新聞出版行業中,大力加強對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培養,至關重要。
三是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相結合。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靈魂,也是一個人全面發展的靈魂。由于人類已經進入可以無限制地進行信息的低成本復制的新階段。我們要培養的人才應是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傳媒人才,他們應該是面對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是滿意的,但又是不滿足的,不把已有的知識儲備變為束縛自己向未知領域進軍的障礙;他們面對已有的知識和能力是謙虛的又是負責的,不只滿足于在已有知識海洋中暢游,而是敢于大膽創新,開辟新的領域;他們面對未知的領域是主動的,但不是盲目的,是自信的,但不是狂妄的,對未知的東西敢于想象;他們對于紛繁復雜的問題可以進行邏輯思維,但又有發散思維的能力,可以辯證的肯定,又可以辯證的否定。敏感性、批判性與豐富的想象力,構成了創造性思維的核心特征。
處理好了學校發展的“三個關系”。
五十年來我們積極探索把握社會主義大學的辦學規律和新時期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的規律,運用科學的理論指導解決社會發展與高等教育發展的關系、社會和諧與校園和諧的關系、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校園文化建設的關系,不斷提高教育發展、校園和諧和校園文化建設的質量和水平。
一是在社會發展與教育發展的關系中,要解決好教育優先發展、教育是民族振興之基的地位,充分發揮高等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要認真處理好教育內部關系規律和教育外部關系規律,質量、規模、結構與效益,改革、發展與穩定,學校發展與師生全面發展等諸多關系,使教育發展真正沿著又好又快的方向進行。
二是在社會和諧與校園和諧的關系中,要解決好校園和諧的內部機制的建設和優化問題,特別要建立和完善起校內的利益協調機制、可持續發展機制、健康文明的人文機制、和諧安詳的穩定機制、依法民主辦學的保障機制和黨的先進性建設的長效機制,構建健康文明和諧的校園。
三是在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校園文化的關系中,要解決好校園文化的體系建設,特別要解決好文化認知(知識性),即認識清楚什么是西方文化的先進成果,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什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問題;解決好文化認同(民族性),即對中國民族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認可問題;解決好文化自覺(實踐性),即在當代文化實踐中,崇尚先進,摒棄糟粕;解決好文化創新(創新性),即在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借鑒西方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創新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使社會主義的文明、文化不斷發揚光大;解決好文化傳播(國際性),即解決東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借鑒,特別是加快加大中國文化在國際背景下的廣泛傳播的問題;解決好文化服務(功能性),即解決好文化建設和發展的功能作用不斷增強的問題,使社會主義文化既是社會主義綱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服務服從于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內容,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要解決好文化引領(先進性)問題,即先進文化不僅要服務社會,更要引領社會,特別是學校校園文化,除體現馬克思主義指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基本內容建設之外,要突出建設好社會主義大學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的特點,要突出大學文化、大學精神在引領社會進步和文明方面的特殊作用,真正盡到社會主義大學的職責。
掌握了治校理教“三個原則”。
黨的十七大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黨的先進性建設作為黨的建設的主線加以強調和重視,這也是高校加強教育管理,提高對高校領導和管理的重點。要??管理高校,改進作風,提高水平,真正把高校班子建設成為堅定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善于領導科學發展的堅強領導集體。
一是著力于科學理教。科學執政的要求具體到高校就是科學理教,科學地把握大學辦學方向,確定大學的定位,制定發展方略,提高辦學水平,辦好人民滿意的大學。善于把握辦學的基本規律和本校發展的特殊規律,不斷拓展和提升大學育人、科研和社會服務的職能;善于把握師生的思想脈絡、社會思潮、教育發展動態與趨勢,把握全局、統籌兼顧,不斷把學校事業推向新的又好又快發展。二是著力于民主辦學。充分發揮教師在辦學中的主體作用,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廣大師生在高校發展中的主人翁作用,以民主建設為主軸,以調動師生積極性為重點,以建設先進文明、健康和諧學校文化為核心,形成民主管理、民主參與、民主監督、民主辦學的高校政治文明和文化氛圍。三是著力于依法治校。認真落實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及相關法律和法規。堅持依法自主辦學,依法治理學校。認真處理上級黨組織和政府與學校的關系,處理好學校與社會的關系,處理好校內黨委領導與充分發揮校長法人作用的關系,處理好校內各級組織與師生的關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要認真健全內部管理制度,構建先進文明的學校制度文化,使之與學校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一起,形成大學文化的特色;要認真處理好黨的領導、行政領導和學術領導的關系,在新時期的高校發展中,做出新的成績。
突出了隊伍建設“三個重點”。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提升高校辦學水平和競爭能力最重要的是加強高校的人才隊伍建設,這是高校核心競爭力之所在。高校人才隊伍要抓住創新人才機制建設、創新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和創新型拔尖人才隊伍建設三個重點。
一是著力于黨管理干部和黨管人才機制建設。造就高素質的干部隊伍和人才隊伍,要努力構建黨管干部和黨管人才的體制、機制、制度體系,認真落實干部工作的路線方針政策、標準和要求,特別要統籌抓好學校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包括人才發現機制、人才培養機制、人才評價機制、人才流動機制、人才激勵機制等),營造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環境,建設有利于激發人才創造活力和創新熱情的校園文化。
二是著力于高校拔尖人才隊伍的建設。所謂拔尖人才就是在知識和素質上超群,能憑借創造性勞動為社會作出重大貢獻,在人才隊伍中起領軍與核心作用的人。④要下大力氣培育和造就學識造詣深厚、教學經驗豐富、潛心教書育人的優秀教學大師和具有強力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具有廣闊國際視野、能達到或追蹤國際先進學術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和科學家。要努力營造創新拔尖人才健康成長的政策環境、制度環境和人文環境。尊重創造價值、尊重人才特點、尊重人才需要和興趣,敢于采取超常措施以鼓勵支持人才潛心做學問。寬容體諒,呵護成長。要在新一輪專業技術人員的崗位聘任工作中,著力強化拔尖人才的選拔、培養、使用和激勵機制,積極扶植和造就高校拔尖人才隊伍的形成和壯大。
三是著力于建設一支具有國際視野、戰略眼光、思路清晰、素質全面、結構優化、開拓創新、推進發展的管理骨干隊伍。要著力提升干部積極向上、銳意進取、奮發有為的精神,努力解決影響和約束科學發展的思想觀點和問題。特別要提高對科學發展觀的全面認識,增強改革創新意識,在提高自覺性和主動性上下工夫。要把創新性管理人才與創新性學術人才隊伍的建設,一并規劃,一并落實,一并提高。
落實了學校發展“三個規劃”。
大學制定和實施自己的戰略規劃,都必須關注大學發展戰略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關注與相關領域及相關學科發展的關系,關注與大學發展現狀的關系,關注中長期戰略規劃與短期計劃的關系,以確保戰略規劃的科學性、操作性和可控性。
我們所說的三大戰略規劃,是指學校發展戰略規劃、學校學科建設戰略規劃和學校基本建設規劃。學校發展戰略規劃是對教育未來發展走向的整體預測和發展趨勢的整體把握,是解決宏觀整體層面上要做什么、怎么做以及為什么做的問題。戰略規劃重點解決的不僅是大學的辦學理念、辦學定位、辦學目標和辦學特色問題,同時還包括解決這些問題的重要戰略舉措問題,如組織保證、資源保證、經費保證等重大問題。學科發展規劃和學校基本建設規劃是學校發展戰略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總體戰略規劃的一種重要支撐。學校“十一五”規劃已經完成半程任務,要加緊落實。更重要的是要結合國情、世情、業情和校情,著手謀劃學校2010-2020長遠發展戰略規劃問題。
回顧和審視學校“十五”和“十一五”規劃的制定和實施,每一步都是全校師生共同前進的一步,每一天都是全校師生艱苦奮斗的一天。
從辦學條件與環境的建設到形成并實施“以人為本,以德為先,以實為要,民主辦學”的理念,從“三重”建設(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重點課程建設)到教學與黨的建設的評建,從吹響抗“非典”號角到校園和諧穩定平安,從凸顯和發揮辦學特色到校企地共贏和市署的共建,從艱辛地奮斗探索到落實“十五”、“十一五”發展規劃的實踐,從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深化到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從中華民族百年奧運圓夢的欣喜到印刷高等教育50年的慶典,從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到奔向又好又快發展的美好明天……,每一步征程都記載著北印人的敬業奉獻。
在北京印刷學院前進的征程中,我們廣大師生一起團結、勤奮、嚴謹、求實,推進了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我們已經擁有了奮斗的今日,我們仍會有更加燦爛的明天。高等印刷教育50年結出了累累碩果,新時代傳媒工程發展的未來必將譜寫出壯麗的新篇。
實施了興校強校“三大戰略”。
北京印刷學院的未來要繼續以國際眼光審視自己,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建設自己,以時代需求來發展完善自己。要繼續努力實施“質量立院、特色興院、人才強院”三大戰略⑤,辦人民滿意的大學。
一是“質量立院”。樹立辦學質量是學校生命線的觀念,始終把質量工程作為學校內涵建設的關鍵。堅持“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的原則,進一步增強全面發展意識,建立科學質量標準,健全質量評價體系,完善質量保障機制。
二是“特色強院”。特色是本質的外化,特色就是品牌,特色就是優勢,特色就是核心競爭力。沒有特色,就沒有辦學活力,沒有特色,就沒有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我們要進一步打造學科專業特色、人才培養模式特色、校園文化特色以及學校管理等特色。以特色帶動整體,以整體提升特色。
三是“人才強院”。人才是學校辦學質量的保證和關鍵,人才是凸顯辦學特色的基礎和關鍵。我們要努力構建布局合理、風格獨特、設施優良、整體優美、安全文明的校園環境,努力營造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輿論環境,和諧融洽的人文環境,民主活潑的學術環境,條件良好的工作環境,舒適優雅的生活環境,形成事業造就人才、機制激勵人才、制度保障人才、人人發奮成才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