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看病人胖瘦再動刀
說是機器人,不過它沒有大家想象的“人模人樣”。鄭州大學一附院骨科的張春霖博士——“機器人醫生”主要研發人說,它其實是一種計算機控制的器械臂,需要通過和電腦連接,控制它做手術。
好玩的是,手術時它會自己根據病人的胖瘦調整距離。它還有個優點是“不怕吃射線”。現在做手術,醫生雖穿著防輻射鉛衣,但雙手仍暴露在X射線下,為了盡量少“吃”射線,醫生要不停跑開——這也太搞笑了。將來,醫生只需坐在手術室隔壁遙控就行了。
醫生幾百公里外能操控它手術
對患者來說,最重要的是機器人的手術失誤率遠低于醫生,“比如往前走0.1毫米,對于人來說很難,對機器人卻是小菜一碟。”
最厲害的是,醫生將來坐到電腦前,能在幾百公里外操控它。“到時候,基層醫院只要有一臺手術機器人,就可以實現由省會大醫院專家遠程手術。”想象一下那個場景:專家在控制中心專做手術,基層醫護人員只負責手術前的切口、備皮以及手術后的縫合、護理……而這將不再只是電影中的場景。
第二代機器人一出生就是“名醫”
機器人做手術,目前還是全球尖端的醫療技術之一,美國已研制了用于腹腔手術的機器人,2004年北京有家醫院也實施了國內首例機器人手術,但國內自主研發成功的機器人醫生,這是第一臺。
據介紹,將來第二代“機器人醫生”,可以說是“全才型”。
第二代“機器人醫生”能“吸納”醫生的手術經驗,就是說,如果一名醫療專家把他多年的經驗轉化成電腦程序,機器人一夜之間就成了優秀醫生。
——本文摘自《東方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