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瓶水,再加上兩塊拳頭大小的物質,就可以滿足一個4口之家全年的用電,這并不是異想天開。
正在建造之中的國際熱核聚變反應堆ITER,即所謂的“人造太陽”,就可以使這一目標得以實現。ITER明年將在法國南部卡達拉什開始安裝,預計2014年完成。完成后供科學家研究現實條件下的核聚變可能,以解決未來能源問題。
迄今,核能一直采用裂變技術,而熱核反應堆是將氘和氚在熱隔離的條件下置入磁場,并將其加熱到1億攝氏度,相當于太陽內部的溫度。這時,磁場讓等離子體無接觸擺動,在這一溫度下,氫離子熔化成氦,釋放出巨大能量。如果不出差錯,1克氫可以提供相當于11噸煤炭所提供的能量。
在開車前往格拉夫斯瓦特的德國馬普等離子研究所的路上,只見繁忙的聯邦公路上,來往車輛川流不息。貝克教授就像在給他的學生講課一樣,一直喋喋不休地說著ITER的故事。我嫌貝克說得太多,可他卻說,這是為了不讓我犯困和打瞌睡。無奈,一路上我只好繼續聽著他的嘮叨。
其實,核聚變原理科學家早已知道,只是試驗設備所“吃”進去的能量比釋放的能量還要高。例如從英國對托克馬克JET試驗的情況看,試驗時曾獲得65%的能量,但這一釋放時間僅持續了2秒。從理論上說,ITER可以提供10倍于所吃進的能量,約500兆瓦,相當于一座小型發電站的發電功率。
科學家認為,從技術上講完全有能力實現這一目標,問題是設備運行持續時間,這取決于耐高溫材料。由于目前沒有能夠耐如此高溫的材料。因此,目前材料科學家必須尋找這類材料。預計,采用ITER進行試驗的時間為35年,也就是說,至2050年用熱核聚變技術發電恐怕還有一定的難度和風險。
由于路上車輛太多,加上到處限速,200公里的路程用了將近6個小時。等我們抵達研究所時,已經晚了近一個小時。還好,先到的人正在大廳聽講解,并沒有耽誤參觀的時間。反正有貝克在,我心里不慌。
德國馬普格拉夫斯瓦特等離子研究所開發的“螺旋石”7―A利用仿星器原理于1980年首次進行過演示,比南部佳欽1988―2002年建造的“先進仿星器”螺旋石7―AS更先進,在磁場方面作了改進,45個3維繞組采用了模塊式結構。
無論是7―A,還是7―AS,他們試驗所提供的理論依據都是為了建造更先進的7―X,即正在格拉夫斯瓦特研究所安裝的最新仿星器,它也是ITER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螺旋石7―X采用鈮鈦合金導線作為線圈材料,由200根超導線材束成電纜,其外用強化鋁合金冷凝管中的液態氦冷卻到4K。整個裝置所用超導線長達60公里。螺旋石7X仿星器呈環形,高4米,直徑15米,重55噸,磁場強度3特拉斯,等離子體容器的最大半徑5.5米,最小為0.53米。全部投資近4億歐元。另外,根據分工,卡爾斯魯厄研究中心提供設備微波加熱部分,于利希研究中心提供設備診斷部分。目前,為解決材料問題,科學家正在對等離子容器內部所使用材料進行緊張試驗,因為等離子富能粒子會使容器壁上的顆粒掉入等離子體,影響質量。此外,如果容器壁受到侵蝕,可導致材料特性改變。新材料還包括裝置特殊部位所使用的材料和涂層,如碳纖維增強碳材,耐高溫,熱導和防腐蝕等材料。
受控核聚變可以改變人類長期依賴化石能源資源的狀況,對德國來說尤為重要,因為德國將在20年后關閉現有核電站。但是,據稱下一屆新政府將有可能延長現有核電站的使用期,采取多種能源并存的能源政策,一如既往地支持受控核聚變研究。
目前,環保主義者認為,核聚變也會對環境造成放射污染,但ITER參與者認為,核聚變輻射遠低于核裂變反應的輻射。ITER反應堆100年的核廢料也不如一座熱電廠的廢料。一旦ITER發生事故,損壞的只是昂貴的試驗設備,不會給環境造成污染。
信息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