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國際油價已跌破每桶70美元,在此情況下,國外航空公司紛紛調低了燃油附加費的收費標準。而我國國內航線的燃油附加費標準卻絲毫不見“降價”跡象,仍然為:800公里以下航線每位旅客80元,800公里(含)以上航線每位旅客150元。“在國際油價大跌過半的情況下,航空燃油附加費為何還停留在7月上調后的水準上?”不少國內乘客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乘客疑問
燃油附加費為何不下調
據了解,隨著國際原油價格的回落,國內航油價格也開始下調。從10月1日起,國內航油價格每噸下調570元,幅度約為6%。目前,國外航空公司大多已經調低了燃油附加費,國內一些航空公司也下調了國際航線的燃油附加費。比如,自10月1日(以出票日期為準)起,東航香港至內地的燃油附加費、內地與香港之間航段(始發地非內地或香港)的燃油附加費已由231港元調整為196港元等,但國內航線燃油附加費卻不見調整。“航班延誤不賠償說是跟國際接軌,航班超售、乘客被拒登機也是國際慣例,可在燃油附加費的問題上,國內航空公司怎么就不能與國際接軌了?”一位市民無奈地說。
企業回應
航空公司成本壓力仍然大
據了解,目前落戶天津市的幾家航空公司都沒有表現出上調燃油附加費時的積極性?!澳壳斑€沒有接到通知。”幾家航空公司負責人的回答十分相似。
“我們堅決反對調低燃油附加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航空公司負責人表示,“原因是航油成本壓力實在太大?!睋浣榻B,今年前三季度,航油累計每噸上漲了2350元,漲幅為39.36%。而此次航油價格只調低了570元,對于減輕航空公司經營壓力可謂“杯水車薪”。
不過,記者發現,與航油價格相比,國內航線燃油附加費的漲幅更高。去年國慶期間,國內航線燃油附加費還是800公里以下50元/人、800公里以上80元/人,經過兩次上調,現在已經變成了800公里以下80元/人、800公里以上150元/人,漲幅分別高達60%和87.5%。
癥結所在
定價缺乏快速聯動機制
業內人士表示,國內航線的燃油附加費定價機制與國內成品油零售價類似,是由國家發改委和民航總局定價,還沒有形成油價和燃油附加費之間的快速聯動機制。
海航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國家還沒有一個固定的量化機制來約定燃油附加費與國際原油價格之間的浮動,一般都是根據航油價格的波動來進行階段性的調整,航空公司雖然可以提出意見,但無法決定燃油附加費如何收取。因此,他認為國家有關部門應該建立燃油附加費與國內國際油價的聯動機制,使燃油附加費的收取充分市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