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樂(山西)飲料有限公司4月28日發布聲明,確認2月3日在實施節水項目相關管道改造時,由于操作失誤,導致含微量余氯的生產輔助用水進入到飲料生產用水中。并稱該生產輔助用水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標準。聲明稱,經檢測該廠現確認2012年2月4日到8日期間生產的9個批次產品中含極其微量的余氯。該廠特此澄清先前的溝通,并為生產過程中出現的上述問題深表歉意。根據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山西省質監局4月28日對可口可樂(山西)飲料有限公司做出了停產整改的行政處罰。
可口可樂是全球著名的軟飲料品牌,在206個國家均有銷售。這樣廣為人知的行業巨頭,卻總在食品安全的底線內外徘徊游離,這讓人們不得不去猜測中小型食品企業又會怎樣生產和運作。
曾幾何時,可口可樂公司是各大科技企業爭相提供產品和解決方案的典范。從取水、配料、包裝,到查驗、配送、追溯,幾乎每一個環節都嵌入了科技元素。IBM和微軟的軟、硬件設備也都曾向可口可樂伸出過友好之手,將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滲透進了可口可樂的生產車間內。盡管如此,食品安全問題仍然無法避免。
在自動化技術的能力范圍之內,針對食品安全問題,很多廠商都可以提供安全型的產品,力爭在生產這一關卡上做到無安全隱患,避免介質在設備上形成滯留,造成介質的腐敗,而使成品的質量受影響。或是對整個生產過程中的人員操作、操作方式與量及時間等予以記錄,在問題發生時給予追溯,確保工藝的改善與調整。這些降低“二次污染”可能性,實現“無菌”生產的技術在如今的大規模食品生產環境下已然必不可少,但是,從可口可樂的“含氯門”事件中我們應該要認識到,生產和管理上的技術只是一家企業合規經營的一小部分要素,影響整體發展的根本還是人的操作。
許多自動化設備引入工廠中,為的就是減少人為的誤操作,利用機器人代替手工的目的也是要將生產中的誤操作率甚至衛生和安全問題降到最低。而此次可口可樂生產中 “誤操作”的原因是人為還是技術上仍然存在弊端,我們無從考證,但可以確信的是,無論技術如何提高,一些生產環節上的漏洞是無法根除的。對于食品安全這樣緊系民生的問題,最主要的力量還是依靠國家的強硬手腕和生產者的社會責任心。生產操作上出現問題是可以理解的,在生產環節中植入了追溯記錄功能后,可以很容易地追查出哪批產品出了問題,而在這種情況下,需要生產者做的就是禁止問題產品流入市場,如果沒有這樣的社會責任心,再先進的技術也僅能成為加速生產的工具而已。希望食品安全四個字在未來的日子里不要與我們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