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政府部門前不久公布了24元/平方米的供熱價格,剛使淄博有機氨廠宿舍區的居民感到放心,可冬季供暖即將開始的時候,他們卻要按35元/平方米的價格繳納取暖費。理由是,有機氨廠宿舍有204戶,正常繳納取暖費的大約120戶。
“這個宿舍區去年使用熱蒸汽1300噸,按照這個使用量和今年的供熱價格163.5元/噸,需繳納21萬元的取暖費;而按照24元/平方米的政府定價繳費,120戶居民總共才繳12萬元,有9萬多元的缺口。若要繳齊這21萬多元,分攤到每戶居民,就是要按35元/平方米。”
圈點:“熱”已是一種商品,政府部門給“熱”定了價,把住了“兩道門”:一道是熱電企業出售熱蒸汽的價格,企業不能任意抬高價格售熱;一道是城區居民取暖的價格,居民在能夠承受的范圍內享受冬季供暖。可以說,這是兩道溫暖之門,然而,卻仍有很多居民進不了溫暖之門。原因是什么?那就是這“兩道門”之間還存在著現實的差距:居民所繳納的取暖費不足以抵消熱電企業的售熱成本。
市場始終要回歸市場,但供熱更應是一種社會福利。企業埋單,還是政府買賬,這是個很民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