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深陷恐慌,恐懼就會戰勝理智。投資人會賣掉風險資產、大量持有現金,還反復琢磨著市場究竟會糟糕到什么程度。顯然,市場的極度恐慌會波及現實經濟,影響全球投資者買賣的決策,形成惡性循環,把市場推向更低點。
我們現在就處在這樣一個極度恐慌的階段。四周以來,美國標準普爾指數大起大落,有八次跌幅超過3.5%,其中有三次超過7%,近期又有五次漲幅超過4%,其中一次達到11%。
在和平時期,證券市場只有三個時間出現這樣大的單日震蕩,分別是1987年10月、1929年10月和1932年中期的大蕭條。實際上,股票就在長正尾和長負尾之間來回震蕩,表現相當反常。
有一點要明確的是,像今天這樣恐慌、混亂的局面,不能在經濟的基本面和證券市場表現之間建立對應關系。最多可以說,這種極端的波動性好像是市場行為的分水嶺或者是轉折點,不論是上漲或是下跌。因此,現在的問題是,這種波動性是預示更嚴重的沖擊,還是市場的極度恐慌或許將得到全球遏制。
沃倫·巴菲特,世界傳奇投資人之一,似乎更傾向于第二種解釋,以下是他在《紐約時報》中發表的觀點:
“避免從眾心理,要眾人激進的時候我保守,眾人保守的時候我激進。很確定的說,現在是普遍恐慌的時候,甚至那些老投資人都不免受到影響。當然,投資人要在處于劣勢的時候有效地平衡股票或者業務。但是,要懷疑美國大量運營良好的公司會長期低迷,這毫無意義。這些公司是會收入降低,他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麻煩,但是,5年,10年,20年之后,這些主要的企業會創造新的盈利記錄。”